湖南省臨湘縣位于湖南東北角,長江中游南岸,原屬巴陵縣,北宋淳化五年(994年)設王朝縣,至道二年(996年)設臨湘縣,是湖南最北的一個縣,又稱“湘北門戶”。
明末清初(17世紀上)臨湘于鄂南各縣已經開始生產老青茶,運往北方銷售。清康熙年間平定準噶爾叛亂,版圖一統(tǒng)。蒙族人民自唐宋元以來,已有飲用団餅茶的習慣,山西商人(晉商)于是前來鄂南臨湘收購老青茶壓制磚茶。遠銷蒙古、遼寧、黑龍江。晉商初始壓制的是帽盒茶,每塊重約3.5千克,據葉瑞庭的《莼浦隨筆》記載,康熙年間有山西客商,每歲至臨湘羊樓司一帶買茶,所買皆老茶,最初者在羊樓洞踩做磚茶,白紙藏封,外貼紅紙,有“本地監(jiān)制仙品茶”等字。由帽盒改制成長方形磚茶后(青磚茶),每片大小和重量有多種規(guī)格,分為二四、二七、三六、三九、四八、六四等多種裝口,而每種裝口都有其獨特的銷售區(qū)域。如今的臨湘茶廠和聶家市還生產老青茶。
臨湘縣產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自明清后,盛產老青茶,運湖北羊樓洞制成青磚茶,遠銷俄國、蒙古等地區(qū),聲譽極高。
1959年有國投資建成的的第一個專業(yè)生產茯磚茶的生產廠家——益陽茶廠開始生產茯茶。為解決日益增長的茯茶需求,由國家民委,中商部,外貿部于1967年投資籌建第二個茯磚茶生產廠——臨湘茶廠,1969年投產,現已發(fā)展為占地面積9萬平方米,年生產能力8000噸的普通茯磚生產企業(yè)。1973年以來,由益陽茶廠加工特制茯磚茶,臨湘茶廠加工普通茯磚。20世紀60年代初益陽茶廠加工的“中茶牌”茯磚茶投入市場后,逐步改變了其他民族的飲茶習俗,當時不喝茯磚的民族和地區(qū)也轉飲茯磚,猶以新疆、青海為甚。普通茯磚質量稍遜于特制茯磚,主銷青海、新疆、甘肅等地。1988年青磚茶試制成功,出口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
臨湘羊樓司距羊樓洞9千米,兩處茶區(qū)緊密相連,產量豐富而品質優(yōu)良,因羊樓司房屋不敷,晉商于是以羊樓洞為中心加工制作,并于羊樓司、崇陽、通城、通山等地設莊采購,制造茶磚,統(tǒng)稱“洞磚”、除銷往蒙古、新疆的國內生產外,還大量出口俄國,清中后期達到了極盛,成為中國北部地區(qū)和俄國的主銷產品。
羊樓洞以生產洞字牌磚茶(青磚茶)而聞名,素有“磚茶故鄉(xiāng)”之稱。
羊樓洞位于松峰山北麓,地處湘鄂交界之要沖,為蒲圻六大古鎮(zhèn)之一。自唐太和年間黃昭普種山茶,就開始培植茶葉,到明嘉靖年間茶業(yè)已相當發(fā)達,集鎮(zhèn)隨之而興。清道光年間,山西、廣東等地茶商進鎮(zhèn)開設茶莊制造“洞茶”。,廣銷內地、邊疆。清末鴉片戰(zhàn)爭后,英、俄、日、德聞風而來,占地建廠,極盛時茶莊200余家,人口近4萬。集鎮(zhèn)有五條街道,其時人影幢幢,車水馬龍,被譽之“小漢口”。直至抗日戰(zhàn)爭后,羊樓洞茶莊相繼倒閉,集鎮(zhèn)亦開始蕭條。解放后,羊樓洞磚茶廠遷至趙李橋。目前趙李橋茶廠仍是全國最大的青磚茶加工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