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茸香葉如輕羅,自唐進貢入天府”,蒙頂茶遠在東漢時代,人們就稱它為“圣揚花”、“吉祥蕊”,采制后奉獻給地方官。從唐朝開始作為貢茶,一直沿襲到清朝,1000多年間,歲歲皆為貢品。這在中國茶葉史上,也是罕見的。這里還得提及的是,相傳在西漢末年,有位甘露普慧禪師,在蒙山中頂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樹,直至清朝雍正年間此茶尚在,據(jù)說“高不盈尺,不生(長)不滅”,產(chǎn)量雖不多,但能治百病。這七株普慧禪師栽種的“仙茶”,在漢碑和明、清兩代石碑以及《名山縣志》中,均有記載。
蒙頂山上每年采制貢茶,極為講究。每逢春茶芽頭發(fā)出,縣官即選擇吉日,穿起朝服,率領(lǐng)僚屬并全名山七十二寺院和尚上山祭拜。燒香禮拜之后,開始采摘,規(guī)定只采三百六十葉,送交茶僧負責炒制。炒制時,寺僧還得盤坐俑經(jīng),在新鍋中翻炒,用炭火焙干,貯入銀盒中上京進貢,以供皇帝祀之用,此茶叫“正貢”;稍后采制者,作為皇室成員一般享用。
蒙頂茶是四川蒙山各類名茶的總稱。采制均甚精細,品質(zhì)均甚優(yōu)異。其中最著名的有:雷鳴、霧鐘、雀舌、白毫、鳥嘴、龍團、鳳餅等?,F(xiàn)在一些傳統(tǒng)名茶多數(shù)都保留了下來。其中品質(zhì)最佳的如“蒙頂甘露”、“蒙頂黃芽”,不僅供國內(nèi)銷售,國外亦享盛名。正是:“萬紫千紅花色新,春報極品味獨新;銀毫金光冠全球,葉凝瓊香勝仙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