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炭焙環(huán)節(jié),因為炭焙的火候沒有把握到位,導(dǎo)致巖茶的葉片焦化,出現(xiàn)了糊味。
譬如,焙火太高、太急、太猛,條索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收縮,產(chǎn)生焦味。同時,因炭火燃燒時,會產(chǎn)生些許的煙火氣,焦味+煙火氣=糊味。買到這種工藝上的殘次品,難怪會讓人感慨,肉桂喝著有一股糊味。
但,這并不是肉桂的常態(tài),也不是巖茶的固有形態(tài)。肉桂有糊味,只是意外。大部分的肉桂,依舊是陽春白雪的形象。甚至于,因為炭焙工藝的存在,巖茶多了幾分親切感,更接地氣。茶為君,火為臣。巖茶在正式進入售賣環(huán)節(jié)前,要經(jīng)過炭焙工藝。在猩紅炭火之下,肉桂形成獨一無二的品質(zhì)。
多了煙火氣的肉桂,顯得更加平易近人。拿捏到位,殘存的些許煙火的氣息,忽而讓人有了畫面感。咦,那不正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么。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炊煙裊裊,多了幾分生活畫面感,巖茶也因為這微妙的煙火氣味,多了幾分生活氣。
肉桂尚未褪火
當然,每個人的嗅覺系統(tǒng),對糊味這種氣味,都有不同的感受。
什么樣叫做糊味?
譬如,二師兄最愛的鍋巴,就會帶有一股獨特的氣味,這種氣味,是因為大米被高溫烤糊后有的氣味。又比如,羽毛被燒焦后,也會產(chǎn)生一股糊味。而巖茶里的糊味,偏向于前者。像是大米被燒糊后的氣味。這種味道,有濃淡深淺的變化。如果從來沒有感受過這股氣味的人,對它比較敏感。
就像從不抽煙的人,總是能敏感地捕捉到煙味,是一個道理。這些對于大多數(shù)巖茶茶友而言,是正常的煙火氣,在新茶友看來,可能就升級成了糊味級別。
而肉桂,煙火氣最濃郁,當屬沒褪火時。這時候喝肉桂,哪怕是老茶餮都覺得火味稍重,就更不必說新茶友。這也就是為什么有的茶友會說,肉桂有股糊味。那是因為還沒有到肉桂的最佳飲用期。
此時喝茶,自然是白璧微瑕,有點缺陷。待放一放,巖茶褪火了,到了最佳飲用期,當然會刷新你的看法。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巖茶褪火,不可同日而語。
⒊糊味,從詞性上來劃分,褒貶不一。
但對于武夷巖茶而言,實打?qū)嵤且粋€貶義詞。巖茶一旦被打上“糊味”這個標簽,多少都帶有幾許不確定性。甚至有的茶友聽說巖茶有糊味,會避而遠之。但筆者可以很負責(zé)任地告訴您:并不是巖茶,都會有糊味。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所謂的糊味,對于不常喝巖茶的朋友而言,這是巖茶都會帶有的味道。但對于茶友本身而言,未必如此。巖茶是否有糊味,還需客觀判斷。不偏不倚,才是喝茶該有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