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鑄造所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和焦炭相比火力要弱很多。當鐵壺工匠們可以比較容易的采購到焦炭,并開始使用少量燃料就可以進行高溫溶解的焦炭作為生產(chǎn)資料時,已經(jīng)是大正時代的末期了。
當時使用的木炭燃料分為白炭和黑炭兩種,而熔鐵一般所使用的是高硬度的白炭。用來熔解栗木鐵礦石時,又特別分類出使用櫟(拼音LI4)木(橡木)制作成的『峰爬煤』等硬質(zhì)木炭。
從前的鐵壺制作工廠,一般每月只熔解一次銑鐵。
為了保持高溫熔鐵,必須向熔鐵爐內(nèi)送風來維持木炭的燃燒。而當時用來向熔鐵爐送風所使用的有『鼓風箱』和『踏風箱』兩種。每次在進行熔鐵作業(yè)時,都需要臨時雇用勞工來運行風箱。這些被臨時雇用的工人因為經(jīng)常性的輪流被每個工廠雇用,時間一長也就習慣了鐵壺工廠的氛圍,并將操作送風設備的技巧歸納總結,甚至成為了一種專業(yè)才能。
這是一項消耗體力的工作,不能悠閑的進行操作,必須配合著肢體活動進行吆喝,以營造出一鼓作氣的陣勢。在明治和大正時代,這些專業(yè)勞工們居住在餌差小路(盛岡市內(nèi),是當時的貧民區(qū))周邊,平時靠當人力車夫為生。
『鼓風箱』的操作方法是,在風箱的兩邊各安排兩人,用雙手緊握鼓風箱的拉桿,當一邊拉動拉桿時另一邊則進行推送,如此兩邊交替作業(yè)從將空氣送入熔鐵爐的進風口。這樣的鼓風作業(yè)持續(xù)時間很長,一般在將銑鐵和木炭各補充三次后算是完成了一個流程,這樣才可以和下一班工人進行交替。
在鑄造三百貫(1125KG)的吊鐘(直徑90CM)時,為了增大送風量從而加快熔鐵速度,更是將兩臺『鼓風箱』并排同時進行送風作業(yè)
到了大正時代中期以后,使用電力的送風機開始逐漸普及開來。送風機還設計加入了用檔位來進行風量調(diào)節(jié)的功能。于是伴隨著時代的進程,『鼓風箱』和『踏風箱』也被逐漸的淘汰。到了現(xiàn)代,我們身邊再也見不到這些代表著當時先進勞動生產(chǎn)力的設備的蹤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