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Chai garam(茶,熱茶)”你從夢中醒來,眼睛未及完全睜開,便叫住小弟,為自己要了一杯。茶裝在土色的陶杯里,散發(fā)著奶香。你慢慢地喝完,環(huán)顧四周,此時的二等車廂里,幾乎人手一杯茶,車窗外正閃過半池紅蓮一群圣牛。
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人的開門七件事,印度也有類似的,最大的不同大概在于他們把茶放在了第一位。大多數(shù)的印度人早餐要在十點以后才吃,早上起床可以不洗臉不漱口,一杯奶茶是一睜開眼就要的。至于上午茶、下午茶和晚茶等名堂眾多的茶點時間,頻繁準(zhǔn)確地讓人不帶表都不會誤事。
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時,鄉(xiāng)村野店、繁華都市、火車上、公路邊,到處都有送茶的人煮茶的攤。甚至在最簡陋的旅社里,也有叫早服務(wù),是早晨七到八點間,小弟的送茶敲門聲。在印度,不管你是8歲還是80歲,只要管送茶就是小弟(Boy)。
奶茶,印地語叫Chai,發(fā)音源自廣東話的茶,按中國的茶分類,當(dāng)屬發(fā)酵型的紅茶,與中國傳統(tǒng)紅茶不同的是加工時將茶葉切碎,飲用時加奶加糖。奶茶本身也有貴賤之分:貴的稱為Masala Chai,新鮮水牛奶中加入豆蔻、茴香、肉桂、丁香和胡椒等多種香料,是王公貴族們大最愛;賤的就只有單純的奶和茶,頂多加點生姜或豆蔻調(diào)調(diào)味,是販夫走卒們每日不可少的飲料。雖說兩者口味并無天壤之別,但所加香料品種和數(shù)量的多少,決定了每家人家茶的獨特味道,喝得多了,第一口就能嘗出是誰的手藝。
煙雨迷朦, 恒河飛珠濺玉,你坐在茶棚里,看主人點燃枯枝。剛煮好的茶滾燙,給了你足夠的熱量和膽量,天色已暗,到野花山谷的住宿地還有三公里,此時的山路上只剩下你、一個苦行僧和這茶棚,還有這茶棚。喜馬拉雅山中,這天你一共走了三十三公里,記憶中的里程碑是每兩公里一杯的奶茶。
因著氣候的不同,燒奶茶的方式有兩種,南方講究個“拉”,兩個杯子間牛奶和釅茶倒來倒去,在空中拉出一道棕色弧線,以便茶乳交溶;北方則說的是“煮”,將牛奶倒入鍋中,煮沸后加入紅茶再小火煮數(shù)分鐘,加糖過濾裝杯。
燒茶的工具也不同,拉茶多用一口滿是沸騰牛奶的大鍋,和一個裝煮好釅茶的大銅壺,銅壺帶龍頭,常畫上一只豎眼和三道扛,象征主神濕婆(Shiva),有時還裝飾著新鮮的茉莉花串,煮茶則簡單的多,一個煤油爐加一口小鋁鍋,哪里都能開張。拉茶常見于印度南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煮茶則遍布南亞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qū),西藏的甜茶也屬此類。
窗邊的這個座位是你的最愛,能看見天邊世界第三高峰的雪峰,腳下幸福山谷的翠綠茶園,和中間有著閃光屋頂及鐘樓的大吉嶺。頭一天,餐館主人品了你帶來的武夷巖茶,今天換你來品他推薦的頭摘紅茶。在這個杜鵑長成大樹,白云飄過街市的山城里,有什么消遣好過一壺茶?不管是中國茶、印度茶還是英國茶。
茶原產(chǎn)于中國,沿著古代的絲綢之路傳到印度。印度最早栽培茶樹的地區(qū)是在西北部的阿薩姆,據(jù)說英國人就是從當(dāng)?shù)氐牟柯淠抢飳W(xué)會喝茶的,由此看來,著名的英國下午茶也是印度奶茶的變種。當(dāng)今世界最有名的茶產(chǎn)地當(dāng)屬大吉嶺,盡管只有150多年的栽培史,其產(chǎn)量已占到印度總產(chǎn)量的25%。最好的頭摘茶在國際市場上能賣到1公斤220美元,不過全世界每年銷售的六萬噸大吉嶺茶中,真正出自大吉嶺的只有一萬兩千噸。
在南亞游蕩了半年后,你回到上海,每天早上母親都買好了不同的早點,可你總覺得確了點什么。一個聲音在腦海里執(zhí)拗地叫著:“Chai,Chai garam!”于是你嘆了口氣,打開冰箱拿出牛奶,開始為自己準(zhǔn)備茶,一杯濃濃的印度奶茶。
印度奶茶(Masala Chai)配方
原料:鮮牛奶300毫升、紅茶12克、焦糖適量、豆蔻一粒、肉桂一小片、丁香二粒、鮮奶油一匙。
做法:焦糖放進奶鍋,加少量的水煮至糖汁呈金黃色并冒出焦香味,到入鮮牛奶,不斷攪拌,加紅茶入鍋煮沸后,加入香料,改用小火煮1分鐘,然后放入奶油攪拌幾下,再以小火煮約2分鐘,過濾裝杯。也可依照各人口味,添加少量的胡椒或巧克力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