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制作技藝確如著名茶葉專家陳椽所言:“武夷巖茶創(chuàng)制技術獨一無二,為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無與倫比,值得中國人民雄視世界”。
這種“看青做青”,半發(fā)酵的烏龍茶工藝,是我國古代茶葉制作技藝的集大成者,滿足了人們在品茗過程中,聞香、吃茶的雙重需要。
武夷巖茶加工制作的實踐性非常強,書本上沒有成例,需要反復操作、深入認識方能有所領悟,即便是茶學專業(yè)畢業(yè)的大學生,要成為制茶高手,也必須經過長期實踐。事實上,烏龍茶制作工藝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稱之為三個半師傅:即做青師傅、焙火師傅、看茶師傅,以及泡茶師傅,泡茶算半個師傅。
先來說做青師傅
在武夷巖茶初制過程中,控制青葉的萎凋程度,控制做青時間長短、控制茶青發(fā)酵程度的師傅,就是做青師傅,當然也包括炒揉焙。
做青的秘訣很簡單,概括起來有:看青做青、看茶做青、青變則變。雖然只是短短十二個字,但是氣候變化、采摘標準、采摘時間、運輸環(huán)節(jié)等都體現在這上面。巖茶品質、香氣、滋味、制率怎樣控制等等,都取決于做青師傅水平的高低。因此,做青在武夷巖茶制作過程中,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在春茶加工過程中,做青時間短則一個星期,長則近二十天。這段時間里,由于茶青的香氣、顏色時刻都在發(fā)生變化,做青師傅基本無法入眠,他要在極度疲勞的情況下,保持清醒的頭腦、敏銳的感覺,做到心行手敏、心有靈犀……做青,的確非一般人能夠勝任。正因如此,武夷巖茶也被人們稱為功夫茶。
總體上說,武夷巖茶做青應遵循“重萎凋、輕搖,前輕后重,前重后輕”的原則,但是這其中的分寸如何拿捏,輕該輕多少,重該重多少,都考驗做青師傅對青葉的“望聞問切”的本事,所以做青師傅多半由有經驗的茶人擔任。
當然,光是經驗老道還不夠,做青還需要有悟性。60年的做青師傅,其做青次數也只是60個頭春而已。因此,對于做青這門手藝,如果沒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充滿熱情的執(zhí)著感,高人一等的領悟力,是達不到要求的。
做青技藝的極致最終取決于做青師傅對茶的認識,是農產品,是商品,是藝術品等等,不同的認知就出現不同的講究。只有心中有竹,方能畫竹。同樣品種、同樣環(huán)境、同樣材料、不同的人做出的茶各不相同,其中的香氣、滋味都蘊含著做青師傅的個人個性、獨特內涵,“人人畫觀音,個個都不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總的來說,做青是一門技藝。技藝有兩方面含義,技即技術,是加工環(huán)節(jié)符合規(guī)律的講究;藝是藝術,它存乎于每個做青師傅思想和腦海里的,反映做青師傅對茶的認知水平,甚至是對生活對世界的認識程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做青高于做青。
第二個是焙茶師傅
武夷巖茶獨到的炭焙技藝,使得掌握這項技藝的人,要求有高超的技能。焙茶處于茶葉精制環(huán)節(jié),從茶葉揀剔、篩分、顛簸、打堆、打焙、開火、翻茶,到上下焙,都要有非常具體時間、溫度、手法要求。焙茶關鍵工藝也可以用十二個字概括:看茶焙茶、看火焙茶、茶變則變。
武夷巖茶的火功要求總體上以足火為主,是文火慢焙,還是高火重焙,每一焙茶的情況不同、火的情況不同,在操作過程中就應區(qū)別對待。比如,剛打的焙和快要熄火的焙,這兩個火力明顯不同,中間前后,前焙就是火力在外,蓋灰就要厚,后焙火力是弱。此外,還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焙籠上下的比例是不同的,這個設計是為了控制焙火溫度,比如溫度高了就反轉使用,溫度不高要正轉過來。
一般來說,武夷巖茶一焙的投茶量為八到十斤茶葉,有經驗的焙茶師傅通過摸焙籠墊腳可知溫度高低,所有焙籠正負溫度不能超過五攝氏度。在焙茶時,應注意茶葉的變化,焙茶靠嗅覺,視覺,聽覺,翻茶的時間大約是四十五到四十五六十分鐘。
一般來說,焙茶首先出現水味、青味,經過一兩輪翻焙后,出現清香、花香、果香,焙到一定程度出現火香味。焙好的茶,總體上呈火味,也就是無色無味,手摸上去有刺手的感覺,好茶色澤烏潤,有寶光。事實上,焙茶過程中,茶的色澤、苦澀感都在不斷變化,焙籠散發(fā)的青味重,茶湯的雜味就重,并帶有苦澀感。很多新手聞到花香味,就急著去下焙,這是不對的。因為這時火候不足,花香僅是表香,茶湯苦澀,應再焙一兩輪,方可下焙。沒有及時下焙,茶會轉入下一段變化,重新出現青味、水味、清香、花香、果香、無色無味,火工香。焙火后,茶葉要及時攤涼,在手摸有余溫之前,應仔細收起。
第三個是看茶師傅
看茶師傅負責茶葉歸堆、審評、拼配,在茶葉生產加工過程中占據最關鍵的一環(huán),沒有豐富經驗、不了解茶葉產地、品種,不了整個加工工藝,沒有豐富經驗,是無法勝任這一工作的。
看茶,是茶企產生效益的最關鍵環(huán)節(jié),說是看家人一點也不為過。歸堆,就是合并同類項,即為茶葉審評定級。把好茶歸到差茶里去,那是浪費;把差茶歸到好茶里去,會降低茶葉檔次。茶葉加工其實與做菜一樣,特級廚師之所以有“特技”美名,其實就是會配菜。通過拼配可使各種茶品取長補短,使每一堆茶都保持一個穩(wěn)定的等級,以至于各取所需。
目前,武夷山大的茶廠里,拼配師傅都是經驗比較老道的。審評似看文章,看懂才能歸類;拼配如同寫作,要根據需要篩選材料,安排段落。所以,看茶師傅對武夷巖茶國家標準、品質,都有相當深度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拼配大紅袍,心中沒有“方圓”,就配不出這個茶來。所謂大紅袍,是以上好的巖茶通過科學拼配,調香調水,使之具有巖骨花香品質,并符合國家標準等級的茶品。
拼配絕不是把所有好茶倒成一堆,也不是把所有差茶都歸為一類,就好像寫字潦草不能叫草書。拼配的依據,不僅包括茶葉產地、品種、香氣、滋味、葉底、外觀、顏色、火工,甚至于茶葉銷售對象、市場、國家標準、茶業(yè)行情等也要考慮進去。我們知道,品牌的樹立,應建立在穩(wěn)定的產品質量上,而在茶業(yè)這個特殊行業(yè)里,看茶師傅就是保證茶葉品質的關鍵。可以這么說,一個茶企要創(chuàng)立品牌,沒有看茶師傅掌舵是沒有實現可能的。
第四個是泡茶師傅
泡茶師傅,即泡茶者。雖然沒有直接參與茶葉加工制作,但在茶葉銷售中扮演重要角色,可稱為半個師傅。
武夷巖茶的泡茶原則是:看茶泡茶、看人泡茶、因茶而異、因人而異。在業(yè)內,不會泡茶類似不會烹飪,熊掌煮得不如豬腳。好的茶藝師能夠根據需要考慮到許多因素,比如,水溫該怎樣控制,用怎樣的沏茶器具,這些都必須了然于胸,生手是做不到的。
泡茶有幾個要素,工具、投茶量、壺的大小、湯杯大小,人數、茶的濃度、口感、水的溫度,茶藝師不僅要把握好這幾個要素,還要根據各種的情況,及時更換茶葉。
人們對火功有一個逐漸認識和接受的過程,剛品飲武夷巖茶的消費者,讓其飲火功高的茶葉,雖然初衷是好的,但卻是弄巧成拙。真正的泡茶高手,會根據茶的香氣、滋味、耐泡程度,泡出不同口感的茶給不同的客人喝,同時,還能向客人介紹茶里可欣賞的各方面信息,針對客人的疑問,給出滿意、客觀的答復。
把武夷巖茶里的“三個半師傅”都搞懂了,從某種程度上也就解決了茶葉的產、供、銷問題,不但將茶葉銷售出去,而且也推銷了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