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品種原產(chǎn)于閩北,清代道光年間引進(jìn)到永春,仿照武夷巖茶制法加工。
產(chǎn)地
以后水仙品種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制茶方法吸取了閩北烏龍茶和閩南烏龍茶加工工藝之長(cháng),融合創(chuàng )新,形成了獨特工藝,使水仙茶更耐沖泡,蘭花香味更顯,湯色更為黃亮。閩南的十幾個(gè)縣、市也相繼種植水仙品種,都以永春水仙制法加工成烏龍茶。鑒于水仙茶已在閩南廣泛種植加工,統稱(chēng)為閩南水仙,永春成為閩南水仙的發(fā)源地。
特征
閩南水仙品質(zhì)特征:條索緊結壯實(shí),色澤沙綠油潤間蜜黃;香氣清高幽長(cháng),具蘭花香,湯色清澈橙黃,滋味甘醇鮮爽,葉底黃亮,肥厚勻整,連泡多次,香氣仍溢于杯外,甘味久存。
功效
閩南水仙茶能活化自律神經(jīng),減輕壓力;提高能量代謝;能濃解脂肪、降低膽固醇。
工藝
閩南水仙茶加工過(guò)程:曬青→晾青→搖青(做青)→殺青→揉捻→初烘(毛火)→整形(包揉)→烘干(足火)。
歷史淵源
閩南水仙茶的歷史悠久,據《永春地名錄》記載;“……湖洋公社是馳名中外的‘閩南水仙茶’的產(chǎn)茶葉區,是全縣種茶最早的地區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農民鄭世報為求生計,到鼎仙巖燒香禮佛,得觀(guān)音托夢(mèng):“人北行,見(jiàn)木杉,住草亭。手藝成,帶回鄉,可小康。”
鄭世報遂攜子外出遠行,至閩北武夷山,見(jiàn)林木參天,搭草寮住下,在當地受雇種茶制茶。武夷山一帶在乾隆年間就栽培出一種叫“武夷水仙”的烏龍茶,鄭世報細心揣摩,學(xué)得栽培、制作手藝。咸豐年間,鄭世報父子從武夷山帶回100株茶苗,在鼎仙巖栽種,得水土靈氣,精心培育成功。
又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藝,糅合自己的經(jīng)驗,制出的閩南水仙茶色黃味香,入口舌潤喉甘,堪與武夷水仙媲美。閩南水仙茶后由海外華僑廣為傳譽(yù),揚名東南亞。鼎仙巖附近茶圃年年擴大,仙溪幾乎戶(hù)戶(hù)種制閩南水仙茶。20世紀初,鼎仙巖水仙茶被廣泛引種到永春五臺山等地,遂稱(chēng)“永春水仙茶”。解放后,閩南10余縣市相繼引種,遂稱(chēng)“閩南水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