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東地處滇西南交界地,境內(nèi)因有哀牢、無量兩支大山東西對峙,川河、瀾滄江奔流而下,始得山青水秀,人杰地靈,夏無烈日炎炎的酷熱,冬無銀裝素裹的冷涼,自古以盛產(chǎn)大米、紅糖以及馳名中外的而聞名各地。這里民風(fēng)純樸,南詔、大理、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交融之地,文化底蘊十分深厚。
傳承千年的種茶技藝
景東彝族人民種茶歷史非常悠久,在哀牢山腹地發(fā)現(xiàn)的栽培型茶樹樹齡已達一千余年歷史。由于無量、哀牢山處在特殊氣候帶及有良好的土壤結(jié)構(gòu),產(chǎn)自無量哀牢山的茶葉微量元素成分非常豐富,是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再加上彝族人民在長期總結(jié)經(jīng)驗的糊米罐罐香茶傳奇式泡制方法,使各種元素最大量讓人體得以吸收,是不可多得的集理療、保健為一體的茶中珍品。
在景東的彝山,到處傳頌著百靈從無量山百丈高崖銜來茶種為人們治百病的故事,為紀(jì)念這只靈鳥,飲茶時就有少男少女翩翩起舞,模仿靈鳥銜茶的美麗。久而久之,這些舞蹈就演變成了今天糊米罐罐香茶藝中不可缺少的禮儀。
景東傣語為壩子里的城,是一個以彝族為主的縣份,唐宋時為南詔國、大理國轄地,聞名于世的銀生節(jié)度府城即為現(xiàn)今的景東縣城。景東糊米罐罐香茶源遠流長。唐代學(xué)者樊卓的地方史名著《蠻書》記載:“茶,出銀生城諸界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蒙舍蠻,即是今天景東彝族的祖先。可見,糊米罐罐香茶早在唐代就廣而飲用了。
清代雍正年間出版的《景東府志》就載有圖文并茂的罐罐香茶制作過程的介紹文章,收錄的藝文《十二月景東茶調(diào)》集中講述了當(dāng)時士民階層飲用的彝家罐罐香茶的制作采泡、飲用之法和特殊的保健作用的記錄。
獨特的沖泡技巧寓意深遠
相傳,銀生第三任節(jié)度使的女兒因病長期不思飲食,愁眉百結(jié)。節(jié)度使遍尋良醫(yī),卻不見女兒病情好轉(zhuǎn)。有位侍衛(wèi)將彝家糊米罐罐香茶奉給小姐,結(jié)果治好了小姐的病,節(jié)度使大喜,下令將彝家罐罐香茶作為府治茶道而保存流傳至今。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烤罐要肚大口小,大小適中,茶具為土陶和紫砂制品為主。泡茶取無量山泉水,主要工序是用銅壺將水燒開,先將上好的糯米煎烤至黃,再將取于哀牢無量山的曬青白牙口茶放入抖烤。烤茶時要求“烤關(guān)百抖”,茶葉泛香糯米焦黃,糊米和茶葉烤好后,即沖入少量沸水,讓水自動沖除罐口浮沫,放入小片刨開的鮮姜,再加入開水煮一分鐘,即可入杯,奉給客人飲用。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第一道茶,藝名為“靈鳥銜香”,清香爽口、茶味醇真,靈鳥銜香”意為福滿人間,歌舞升平。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第一道茶茶汁呈淺黃色,其味獨特,散發(fā)出絲絲清香。由于集哀牢、無量山的精氣,加上特殊的茶葉采摘加工和沖泡技巧,茶葉能品出彝家熱情好客、心地善良,性情平和溫雅、熱情好客的品質(zhì)。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二道茶名為“銀生馥香”,意為苦盡甘來,情深誼長,萬事如意,其制作方法是在原茶上加入采自無量山三千米以上海拔的無量山崇山峻嶺中的紅豆草和少許川河壩紅糖,茶汁呈淺紅色,煮沸二分鐘即可供客人飲用。
彝族人民愛茶,茶在人們心目中升華為靈性之物,祭祀供品、起房建宅、安神奠土種都少不了茶,向客人敬獻糊米罐罐香茶,是彝山接待貴客必不可缺少的禮儀。“香香”在彝語中就是“親親”之意,踏進彝家的門,你就是彝家的親戚,就有緣喝糊米罐罐香茶。
彝族是能歌善舞的古老土著民族,哪里有彝族,哪里就有彝族的歌聲和舞蹈,客人光臨要跳迎賓舞,制茶泡茶時要挑茶魂曲,烤茶時要跳火筒舞,奉茶敬茶要唱《茶花歌》,使客人身處舞的海洋,歌的世界,心靜神安,賞心悅目。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與茶健康 茶葉的知識 茶葉分類 飲茶文化 茶的歷史 茶葉百科 飲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