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茶史、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
公元758年左右,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葉專著--《茶經》?!恫杞洝返膯柺?,是中國茶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是唐代茶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和產物,是其當時代中國人民關于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fā)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動作用。
《茶經》是唐朝的陸羽(733--804)創(chuàng)作的,成書于公元八世紀,距今已經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了。中國自有了這一部茶書以后,它就被奉為經典,以后各朝代也除過多部茶書,但是基本上都是對陸羽《茶經》的注釋和補充、演繹,幾乎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這當然是比較悲哀的事情,倒也更襯托出陸羽《茶經》的歷史地位。各朝代出了新的茶書,給予一個“新時代的《茶經》”的評價就是非常高的了。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有限,《茶經》的內容上來說,從現在看其科學性顯然還較低,一些觀念是陳舊的、有偏頗的甚至錯誤。
喜歡對古書進行注釋,是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的一種傳統學風,最典型的如中國早年就有了一部地理方面的專著《水經》,主要是講中國的河流的,后來有了注解《水經》的《水經注》,其后的歷史上對這兩部書的苦讀、闡述不知道耗去了多少讀書人的年華和才華,直至現代人都還是這樣,例如大學者胡適,就多年研究《水經注》,搜集了很多的版本,但實際上沒有多少意義,如果我們說胡適對中國文化還有相當的貢獻的話,那絕不是它多年研究《水經注》的“成就”,甚至現在也沒有什么人提起他這方面的地位。這話扯遠了。
陸羽是多才多藝的,有人說他不但是一位茶葉專家,他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小學專家、傳記作家、史學家、地理學家,但我認為,說是這些“家”是有點言過其實,說是“學者”、“愛好者”可能更恰當一點。另外,他還寫過一些劇本,并且寫得一手好字,所以他又是一位劇作者和書法家。不過他在茶學方面的成就更多和更大些
陸羽在茶學上的成就,主要是《茶經》一書?!恫杞洝啡珪财咔Ф嘧?,其實篇幅并不大?!恫杞洝啡珪卜?卷10節(jié)。
上卷3節(jié):
一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tài)特征、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系,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fā)現的大茶樹。
二之具,談有關采茶葉的用具。詳細介紹制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guī)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適時采茶的理論。敘述了制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裝,并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8個等級。
中卷1節(jié):
四之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28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guī)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guī)則。
下卷6節(jié):
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yōu)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制,著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
六之飲,講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記述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
八之出,評各地所產茶之優(yōu)劣。敘說唐代茶葉的產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產區(qū)域劃分成八大茶區(qū),每一茶區(qū)出產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
九之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葉,隨采隨制,可簡化七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