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喝茶時留心一點,經(jīng)常可以看見一些茶葉上會附著毛茸茸的毫毛,泡茶時茶湯上也會浮起白毛。
有的茶友就疑惑了,這些毫毛都是些什么,與茶葉又有什么關系呢?
我就喜歡茶友們這種刨根問底的精神!茶毫的細節(jié)的確能作為品質(zhì)判斷的一個依據(jù),但茶毫究竟能不能作為衡量茶葉品質(zhì)的標準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⒈茶毫的意義所在
茶毫一直以來都有受到茶商與茶友的普遍重視,關于茶葉有茶毫究竟是好還是不好,一直以來也是備受爭議,其結(jié)果當然是前者了。
茶毫有以下意義:
茶毫,是茶樹品種特性的表現(xiàn),對茶葉的外形起了重要作用。
它可以增進茶湯品質(zhì),提高茶葉的經(jīng)濟價值,是茶葉幼嫩和優(yōu)質(zhì)原料的標志,也是評定茶葉品質(zhì)的重要因素之一。
⒉茶毫的分布特點:
茶毫的長度、密度、粗度、色澤、分布特征依品種而不同。
茶毫以芽最密,并隨著葉片成熟而自行脫落,茶毫密度第1葉>第2葉>第3葉,且差異極顯著。
春季氣溫回升,茶芽萌動之初,茸毛緩慢生長,至茶芽膨大時,茸毛已長到一定的長度,雖然這時葉片尚未全部開展,但茸毛密度極大。
因此,很多名優(yōu)茶采摘時主要以茶芽、一芽一葉初展為主,并在制作過程中有提毫工序,從而充分發(fā)揮茶毫的特性。
⒊茶毫與茶葉外形的關系
很多名茶的外形都要求“顯毫”,因為茶毫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以白毫顯露;
高級祁紅、滇紅……以金毫顯露;
君山銀針、蒙頂黃芽……以黃毫顯露;
白毫銀針、白牡丹……以銀毫顯露;
茶毫的顏色與茶葉的制作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綠茶中的茶多酚絕大部分未被氧化,因此茶毫通常為白色;而紅茶的茶多酚大部分經(jīng)過發(fā)酵卻被氧化成茶黃素和茶紅素,所以幼嫩芽葉制成的紅茶,茶毫呈現(xiàn)金黃色。
⒋茶毫與茶葉品質(zhì)的關系:
茶毫富含多種成分,對干茶品質(zhì)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在滋味上,茶毫中茶多酚、咖啡堿等成分均顯著低于茶葉中的含量,而氨基酸含量顯著高于茶葉中的含量,簡而言之,就是苦澀物質(zhì)少,而鮮甜物質(zhì)多。
在香氣上,茶毫主要長在幼嫩芽葉的下表皮,其中含有豐富的化學成分。茸毛基部有分泌芳香物質(zhì)的腺細胞,能夠分泌芳香物質(zhì),所以幼嫩芽葉茸毛多,制出來的茶葉具有一種獨特的毫香。
在嫩度較高的名優(yōu)茶中,茶毫顯得尤為重要。但是,茶毫的多少并不是判定茶葉質(zhì)地好壞的唯一標準。
比如碧螺春要求多毫,有專門的搓毫工藝;而龍井要求外形扁平光滑,需要進行脫毫。
比如烏龍茶類,采摘的原料成熟度高,大部分成茶幾乎不見茶毫。
茶葉的品質(zhì)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西湖龍井作為頂級綠茶的代表卻無白毫,只是因為工藝不同而已。
所以說,并不一定是嫩的、茶毫多的就是最好的。
對于這一根根細小的茶毫,我們可以去欣賞它,但也無需過分追求。
畢竟茶,有茶毫美,沒有茶毫依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