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茶文化發(fā)達的地方,產茶是無疑的。地處贛、浙、皖三省交界的婺源,歷史上曾稱為‘吳頭楚尾’,就是塊出名茶的靈秀之地。
婺源產茶.唐代陸羽《茶經》中便見記載。宋時,婺源的謝源茶已被譽為全國六大絕品茶之一。明末清初,其四大名家——溪頭梨園茶、硯山桂花樹底茶、大畈靈山茶和濟溪上坦源茶均為貢品,一時名重天下。 茶在唐已成“舉國之飲”,茶道也隨之大興,婺源當不例外。史載:南唐宣歙兵馬觀察使查文徵,棄官后曾隱居于婺源蚺城(今縣城)西郊。此地林壑幽美,更有一泉清徹甘冽。查常與縣令廖平臨泉烹茗論道,后人遂稱此來為“廖公泉”。
南宋以來,特別是明代,婺源因是朱熹故里,儒學盛行,文風鼎盛,茶禮、茶俗就蔚然成風,在文人的推動下,茶道也不斷發(fā)展豐富,溶進了更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 由于主體、地域文化條件的不同,茶道在實際生活中也是多層次的。呈現出各自不同的審美意識。婺源茶道中的“農家茶’、“富室茶”和“文士茶”,正是從民間整理而成的,反映出不同層次的文化形態(tài)。比如,在婺源鄉(xiāng)村,不僅家家會種茶,而且人人善做茶、飲茶。 他們不論是上山伐木,還是下田耕作,都要帶上用竹子做成的茶筒。為了路人方便,村間道路還沒有茶亭。家里待客,更是非茶不可,銅壺燒水,瓷壺沖泡,然后再分茶敬客,盛茶則用“湯甌”,一種類似小碗的茶具。這就是“農家茶”,形式比較簡樸,貴在真誠親切。 而“富室茶”,則迥然相異。富裕人家,房子高大寬敞,會客常在堂前或花廳,窗欞明燦,桌椅紅亮,有些還在墻上掛幾軸書畫,頗具氣派??腿藷o論是圍八仙桌或分列兩旁,坐位均有大小之分,因此,敬茶時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順序,不能有些許差池。茶具,亦更講究,一般用錫制的通氣壺燒水,有的還用銀壺。飲茶則是粉彩、古彩或青花的“潷盂”,大多是瓷托,亦有用錫、銀托的,真可謂器盡奢華。
最講究的當推“文士茶”。婺源歷史上屬新安文化,儒雅風流。因此,文人學士品茶,一講“境雅”,或竹塢流泉,或幽院明軒。二要“器雅”,泥爐鄣炭,瓦罐竹勺,茶碗也以古樸為上。三就是“人雅”了。人是品茶的主體,當然是最重要的。至于泉之高下,火之文武,水之三沸,泡之疾徐,更是無以窮盡,追求的是一種“湯清、氣清、心清”的神妙境界。 論茶道,當不僅僅是如何煮水,如何沖徹等等等,否則,那只是泡飲的方法而已。所以稱之為“道”,更重要的是在茶的泡飲過程中,寄寓了一定的哲學思想和道德精神,正因為此,茶才可以立德,可以養(yǎng)儉,可以陶情。婺源茶道倡導的“敬、和、儉、靜”,便蘊含了豐富的內容。當然,在今天,這四個字又注入了時代的新意。
敬--以茶敬客。不僅表達對客人的尊敬,而且也顯示了主人真誠、純樸的傳統(tǒng)美德。 和--茶味清和。世間萬物,和諧相生;人之間平等相待,和諧相處,建立美好的人際關系。 儉--茶性儉。精行儉德可以養(yǎng)廉,君子上交以茶當酒,倡行清廉節(jié)儉之風。 靜--茶之功可消除心靈雜念。通過品茶,啟發(fā)思維,修身養(yǎng)性,靜以致遠,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這就是婺源茶道的內在精神。通過這種精神的傳遞和感悟,由表及里,由淺及深,由己及人,那么,茶道就必然會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文化層次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