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名泉,江蘇鎮(zhèn)江“中冷泉”為天下第一泉,其特點是富含礦物質(zhì),泉水倒入杯中,水面高出杯口一至二毫米而不溢;江蘇無錫惠山之“惠泉”為天下第二泉,此泉于唐大歷元年開鑿,元代宋俯刻“天下第二泉”于石上,更應(yīng)了阿炳之曲“二泉映月”名揚天下;天下第三泉,在湖北省蘭溪,以該泉泡茶,茶水不生泡沫,茶具不長茶垢,且茶味甘香;第四泉則在江西上饒廣教寺內(nèi),此泉是唐代陸羽隱居時開鑿的,因此又名“陸羽泉”;而天下第五泉則在與鎮(zhèn)江一江之隔的揚州平山堂大明寺內(nèi),今建有“五泉茶社”。杭州“虎跑泉”之名氣,我以為多少是沾了龍井茶的光,早些年我去杭州時,還特別去了龍井問茶。龍井茶也是我最喜品的茶之一,好茶加好水,還需宜興產(chǎn)的紫砂杯、壺來泡,方不壞原味。而宜興的紫砂壺藝,也是名揚天下的,明朝時制壺高手時大彬燒制的大彬壺,現(xiàn)世罕見。與之齊名的尚有供春壺也是壺中極品。因紫砂壺透氣性佳,縱在炎炎夏日,茶也隔夜不餿,此非瓷、玻璃器皿所能及的。
好的水,當然得數(shù)泉水了,因泉水來自地底深處,又經(jīng)層層天然地物濾過。及至地面噴涌時,那股清澈清涼、清沁清脾之感覺是無法言述的。因閑時喜駕車巡游郊外。倒也曾有幸親見清泉日夜噴涌不息的場景,那是在離城市東去三十公里處名曰圌山北臨長江的地方,山上有一石塔名報恩塔,是古時一子為紀念其父母養(yǎng)育之恩而建的。(若由上海乘客輪至重慶沿江而上可看見長江兩岸的許多風光)山腳有一寺院,名紹隆寺。由紹隆寺再往西去大概近一公里處,便可見那噴涌不息的泉了。泉被砌成井的樣子,有根成人胳膊粗的鋼管由青石鑿成的井圈接出、泉眼的北面因為泉水不倦不竭的噴涌,早已形成了一個池塘。附近的村民飲用、洗汰甚至農(nóng)田灌溉,均取自于這的泉水,真的是很神奇。那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近前以手接之入口品嘗,覺甘而冽。以杯盛之,滿杯口高出些許而不外溢……取出所帶產(chǎn)自太湖邊的碧螺春茶,找一人家借壺、火,燒開水后,再待水稍涼一些沖泡(水大概冷至八九十度左右,因滾開水沖茶會將茶葉沖熟而發(fā)不出味);頓覺茶香滿鼻、余味深入肺腑。隱隱然有繞梁之意……
而那天下第一、二、三、四、五……等等之泉,惜因滄海桑田般的變遷只落得個有名而無活水成泉。只可觀而不可得其原泉之精髓,思來甚以為憾!撫今追昔,茶道之陸羽遺風,竟也飄洋過海去了那倭寇之東瀛,并被繼承、光大,倒成了倭寇的正宗了。苦笑苦笑,搖頭搖頭、頓足頓足,我們只落得個糟蹋糧食的“酒文化”光大其光矣!
至于壺,江蘇宜興所特有的制壺技術(shù)與土質(zhì),決定了宜興的紫砂壺是泡茶最佳的器具。究品茶的境界而言,我覺得講究的還是一種心境。心急之人是品不了茶的,茶之品,在于品茶的同時也是在品嘗一種悠閑。細細品味—種生活的閑適。這點可以從閩南一帶盛行的“功夫茶”中找到佐證。九六年時在福建廈門、泉州一帶專門學著品過。那是一種不同于江浙一帶的品茶方法,小壺配上小盅杯,置茶葉于壺內(nèi)加水后,上特制的架上以火煮沸,當然這些之外還有一專門的托盤,以防溢水在桌上。后再倒入小盅,起先不明白為何用如此精致小巧之物再配以如此精巧之飲法,手提起盅杯、心中立刻也有了股惶然,但怕連那小杯亦隨茶一道囫圇吞棗般入口,至唇邊細呡一口,先皺眉,再咋舌,未及置杯于臺、便引來主人一片笑聲。原來這“功夫茶”的飲法殊于我們慣常的飲茶之法?!肮Ψ虿琛敝v究端杯即仰頭入口而干,若撮唇呡一小口,只能嘗其澀而不能知其甘。于是重又來過,猶如手中是杯烈酒般、舉起仰頭“咕咚”一氣呵成,片刻,喉嚨處之甘飴綿綿不絕卻又略帶些許的甜深達胸腹……其飲法其茶味其感覺,當又入另一境界了。真正是領(lǐng)略到了“各地各鄉(xiāng)風、各習俗、各習性”的說法了……福建所產(chǎn)之茶,名世者當數(shù)“烏龍”、“鐵觀音”。若去過武夷山的人更當知那世所僅存數(shù)株、長于武夷山壁的“大紅袍”。此茶古來即是“貢品”今更不是我輩所能品飲的了……人生之憾,此亦為其一……
一套用久了的紫砂茶具,是有靈性流轉(zhuǎn)于內(nèi)的,即便注入清水也會有茶所特有的清香溢出。也是因壺具在手中把玩摩挲久了,那泛出的古樸光澤則透出主人對之的心愛。壺與蓋的搭配,絕非“絲絲入扣”四字所能形容涵蓋的……那該是一種渾然天成的融合,是一種絕配、同時也該是一種絕響……有心之人都是以一細線將壺與蓋緊緊地系連在一起,實際在壺制作燒制時,蓋上就專門留有了用以專系壺身的小孔;這總是讓我想起孕育在母體內(nèi)的嬰兒,想起那維系著母體與嬰兒的臍帶……想起那濃濃的劃不開、化不開,隔不斷、割不斷的濃濃親情、友情、愛情……壺所給予人的靈性,是把玩愈久愈能讀出其中所孕育蘊藏著的哲理的。
泉、壺、茶雖不同樣與性,卻因了此特殊的關(guān)系,幾千年來綿綿密密延續(xù)至今。蘇、浙、皖一帶盛產(chǎn)綠茶、花茶,論茶之鄉(xiāng)尚有云南之滇茶、海南島之苦丁茶、紅茶……論茶之名目,種類則更多,有西藏酥油茶、新疆奶茶……等等不勝枚舉。若再論起飲茶之道,經(jīng)這許久的繁衍、發(fā)揚,則更可暈死陸羽。采茶則更分雨前雨后(谷雨)、明前明后(清明),制茶(又名炒茶)更是需要老道的功夫。火候的大小,甚至用來生火的物,均有講究……只是現(xiàn)在種茶亦用上農(nóng)藥除蟲,兼之工業(yè)污染日盛,若想學那《紅樓夢》中集以梅枝之雪水煮沸泡茶……則更是可想而不可行的了。現(xiàn)每次有新茶面市,沏好后,頭道茶總是倒掉,名曰“洗茶”,個中原因,不言自明……
若以四季來分適飲之茶,以養(yǎng)生的眼光來看,倒也是有些說法的。講究者春則飲花茶,因花茶是以綠茶窨制而成的。春飲此茶可散發(fā)積聚體內(nèi)的冬季寒邪,促進體內(nèi)陽氣生發(fā);夏則宜飲綠茶,綠茶又稱未發(fā)酵茶,營養(yǎng)成份較高,并且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藥物價值。綠茶沖泡后水色清洌、幽香四溢。暑夏飲用,如飲瓊漿,有清熱解暑、解毒止渴之作用;秋季當飲青茶,因青茶味不寒不熱,能消除體內(nèi)燥熱,達清燥生津之功效;冬則飲那紅茶,紅茶其實是在綠茶的基礎(chǔ)上加工制成的。沖泡后呈紅色湯汁,味甘性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具有提神益思、解除疲勞等作用。冬季寒冷易傷體內(nèi)陽氣,飲紅茶可補陽氣,助消化,強身亦健體。俗語云:“有錢難買一杯閑?!币槐e,其實是飲茶的文雅說法。在此“閑”里,茶不過是形式,是一個載體和工具了。實質(zhì)是借茶去享受生活中的一種閑情,一種逸致;可謂明月清風,盡在杯中。忘記那些仕途得失,不必耿耿于塵世恩怨。
而我們的先祖?zhèn)儾粌H喜飲茶、善飲茶,還將飲茶上升為“道”的境界――茶道。儒、道、佛各家均有自己的茶道流派,且形式與價值取向也大有不同:佛家謂人要青燈孤寂,要明心見性;道家飲茗尋求的是空靈虛靜,避世超塵;儒家、則以茶勵志,提倡溝通人際,積極入世。雖各有不同,但不同中有大同,那便是“和諧、平靜、閑雅”。要不然古人們也不會棄酒不顧,而只把品茗作為“清醒朋友”了。曾見古書中有茶酒爭功的記載,后經(jīng)水來調(diào)解,欲其同登榜首,勿再相爭??蓪嶋H上,在國人心中,尤其是文人心中,鮮明、熱情、外向的酒,還是不如清幽、儒稚、雋永的茶來得討人喜歡……白居易有:“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shù)聲”、“或飲一甌茗,或吟兩句詩”??梢娨髟娮x書與品茶也是須臾不可分離的。而楊萬里追求的是茶的味外之味,其《習齋論語講義》就有:讀書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吾能讀書”者,否也!故曰:“誰謂茶苦,其甘如薺”,吾取以為讀書之法焉。由此可見茶之“功效”。
泉、壺、茶。但能再來得一亭、亭內(nèi)有你、有我,于滾滾紅塵之中,隔爐以紫砂壺相對煮沸泉水、聽身畔風從紫竹林掠過……那想不成仙也不行了,但見得你纖手端杯,道—聲:“先生請了……”我旋即起身持杯一躬、接一句:“姑娘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