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君山銀針屬于什么茶類嗎?很多朋友都會以為是綠茶。但是……雖然目前許多廠家將君山銀針做得像綠茶一般綠,但傳統(tǒng)上,君山銀針是黃茶。按照更地道的加工方法,君山銀針加工的成品芽頭肥壯齊整,長短大小均勻,芽頭呈金黃色,外層白毫包裹,被冠以“金鑲玉”名銜。
那么,什么是黃茶?黃茶是怎么來的?黃茶都有哪些?黃茶跟綠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下面,筆者為大家簡單地解說一番。
一、什么是黃茶?
大家都知道,綠茶的品質特點是清湯綠葉;那么,顧名思義,黃茶的品質特點就是黃湯黃葉了。
這種黃湯黃葉是怎么來的呢?茶學專家們大多數(shù)都認可是從綠茶衍化而來的。綠茶的基本加工工藝是殺青、揉捻、干燥。而在殺青和干燥這兩道工序之間加一道“悶黃”的工序,制作出來的茶便是黃茶。
雖然黃茶的品質特征是“黃湯黃葉”,但并不是所有黃湯黃葉的都是黃茶。
例如君山銀針,并非只有黃茶做法,現(xiàn)在更多的是以綠茶加工的君山銀針,而像壽州黃茶則是其芽葉自然發(fā)黃而得名,就像一樣,實際按加工方法大多為綠茶。還有炒火足的綠茶,陳年綠茶,部分半發(fā)酵的烏龍茶等都會表現(xiàn)出黃湯黃葉的特點,但是實際上都沒用經過黃茶特有的悶黃工藝。
單純口感去判別黃茶亦并不一定準確,因為黃茶有不同的品種、不同的嫩度,以及不同的加工方式,因此制成的品質相差甚遠。我們判別黃茶的主要依據(jù)為加工中是否有“悶黃”工藝。
二、黃茶是怎么來的?
歷史上許多事物的出現(xiàn)都源自于一個美麗的錯誤。黃茶亦如此。黃茶是在綠茶做工不當?shù)那闆r下出現(xiàn)的,比如在殺青和干燥之間攤放堆積的時間過長,或者蒸青的時間過長,又或者炒青時候溫度過低、時間過長等等,都會讓茶葉變黃。然而這不當?shù)淖龉s成就了一種茶葉的品類,可見世事峰回路轉,無奇不有。
明代的許次紓在他的作品《茶疏》中說:“顧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鐺火薪焙炒,未及出釜,業(yè)已焦枯,詎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笥,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斗。”說的是有些人制造綠茶方法不當,在炒制的過程中,茶葉還沒出鍋,都已經枯黃了。還用巨大的竹器乘熱把茶葉裝起來,于是茶葉立馬就萎黃了。當時這種茶不過是下等茶,然而黃茶就是這么來的。
這么說來,黃茶是明代時就產生的?茶史上似乎并沒有明確記載。而且綠茶加工不當也許在明代前早已有之,因此,黃茶確切產生年代還是不得而知。
三、黃茶的主要品類有哪些?
首先,按產地劃分。有的品類您也許聽說過,有的卻是聞所未聞。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溈山白毛尖、皖西黃大茶、平陽黃湯、廣東大葉青、海馬宮茶等。按鮮葉采摘嫩度分為: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三種。
黃芽茶:采摘標準為單芽、一芽一葉,制作工藝比較精細,品質較好,具體品種:君山銀針,霍山黃芽,蒙頂黃芽。
黃小茶:采摘中小葉種的茶樹一芽一葉或二葉制作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陽北港的“北港毛尖”,湖南寧鄉(xiāng)大溈山的“溈山毛尖”,湖北遠安的“鹿苑毛尖”和浙江平陽一帶的“平陽黃湯”。
黃大茶:采摘一芽三、四葉甚至一芽五、六葉為原料制作而成,葉大梗長,而且茶樹多為大葉種,加工較簡單,主要包括安徽霍山的“霍山黃大茶”和廣東韶關、肇慶、湛江等地的“廣東大葉青”。
以上是關于什么是黃茶,黃茶的歷史以及黃茶的品類的基本說明,下一篇我們將會講黃茶的加工以及,敬請繼續(xù)關注。
參考資料:《中國茶經》,陳宗懋主編;《茶業(yè)通史(第二版)》,陳椽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