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的歷史淵源,無史料記載。陳椽主編的《中國名茶研究選集》,將六安瓜片列為22品目傳統(tǒng)名茶之一,其中由莊維之撰文“六安瓜片”云:作者多年來請教了不少老農和茶工,尋根溯源略有所獲。較為可信的說法有二。兩者說法,雖大相徑庭,但也有一致之處,那就是:六安瓜片的生產年代在1905年前后,現(xiàn)在的金寨縣后沖一帶是它的誕生地。說得籠統(tǒng)一點,六安瓜片是齊云山一帶的茶農在綠大茶的基礎上培育起來的名茶。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為歷史名茶,屬綠茶類。創(chuàng)制于清末。產于六安市、金寨縣和霍山縣,主產區(qū)位于金寨縣齊頭山一帶。齊頭山屬大別山支脈,一名齊云山,海拔804米,頂方四平,故曰齊頭山。山中有水晶庵、中白云洞、蝙蝠洞、觀音巖等勝跡。
生長環(huán)境
六安瓜片按山勢高低,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個產區(qū)。緊鄰齊頭山的金寨縣齊山、響洪甸、鮮花苓,六安市黃澗河、獨山、龍門沖,霍山縣諸佛庵等地,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區(qū)為內山瓜片產地,茶樹多生長高崖石隙,山澗峽谷,終年煙霧彌漫,土質肥沃,茶葉品質優(yōu)異。除此都屬于外山瓜片產地。
氣溫: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氣溫15度,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度。
土壤:土壤類型比較復雜。中山區(qū)(內山區(qū))主要是黃棕壤,即普通黃棕壤與山地黃棕壤,母質多為花崗巖、花崗片麻巖、角閃片麻巖,土壤深厚達1.5米以上,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崗地區(qū)(外山區(qū))屬下蜀系成土母質分化而成的黃棕壤為主,土層雖厚,但耕作層淺薄,質地黏重,底層常有不透水粘盤層,肥力和通透性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兩岸及谷地,多為沖積土類,即沙質壤土(烏沙土),土層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為高產茶園。
品種:六安瓜片產區(qū)茶樹品種大部分是以種子繁殖的灌木型本地群體品種,群體類型較為復雜。茶樹品種組成比例以中葉型為主,占67.4%,大葉型占14.5%,小葉型占18.1%。中葉型群體茶樹,其中橢圓種(群眾稱大瓜子種)占56%,小瓜子種占24%,其次為大柳葉、小柳葉種。
采摘標準
六安瓜片工藝獨特,長期流行手工生產的傳統(tǒng)采制方法,生產技術和品質風味帶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采制方法獨特之處:一是鮮葉必須長到“開面”才采摘。二是鮮葉通過“扳片”,除去芽頭和茶梗,掰開嫩片、老片。三是嫩片、老片分別殺青,生鍋、熱鍋連續(xù)作業(yè),殺青、失水、造型相結合。四是烘焙分三次進行,火溫先低后高。特別是最后拉老火,爐火猛烈,火苗盈尺,抬藍走烘,一罩即去,交替進行。
獨特的創(chuàng)制工藝,形成了六安瓜片的獨特風格。
品質特征
外形單片勻整,不帶芽梗,形似瓜子,干茶色澤翠綠,起霜有潤。內質湯色清澈,香氣高長,滋味鮮醇回甘,葉底黃綠勻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