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金 高5.1cm 口徑10.5cm)
(絞胎碗 五代)
做絞胎瓷器時,用白、褐兩色(也有多色的)的泥相間著糅和在一起,經(jīng)過相絞、拉坯制作成開有后,胎上呈現(xiàn)出白褐相間的紋理,然后,按照需要切成泥片貼于制成的器物之上,或全器以絞泥做成所需要需要器型。泥料絞合的方式不同,絞出的紋理圖案就不一樣,有木紋、云紋、流水紋、野雞翅、羽毛紋等。絞胎的制作難度很大,所以都是小型器物,且多數(shù)用于陪葬等重要場合。它技術(shù)要求高,所以掌握的人少,宋以后就不多見了。器物有杯、碗、三足小盤、長方小枕等。
制作絞胎器的古窯在唐代有河南鞏縣窯、陜西耀州窯、宋代有河南修武當陽峪窯、寶豐清涼寺窯、新安城關(guān)窯等。陜西干縣懿德太子墓出土了絞胎制作的騎馬獵俑,其中人、馬是白求恩、褐相絞,武士衣服是綠釉,馬身和馬鞍是深醬色,堪稱絞胎制作工藝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