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guī)格: 高11cm
出處: 中國歷代茶具
年代: 晉
質(zhì)地類型: 瓷器
功用類型: 茶具
欄目關(guān)鍵詞: 遠古到魏晉
主題詞或關(guān)鍵詞: 壺
輔助分類項: 茶具
雞首壺,又名雞頭壺、天雞壺,晉時也稱罌,流行于晉至唐代初年。它的造型一般是:盤口、細頸、鼓腹、平底,肩部有雞頭狀的流,故名。這種器型在三國、西晉時已出現(xiàn),當時在罌或罐的肩部裝飾一雞頭狀的流,而相對應的另一邊的把則飾以雞尾。東晉時,這種造型成為定式。至隋代,雞頭壺器身由矮胖變?yōu)榧毟?,也見有柄上端呈螭首狀或有雙雞頭的形式。釉色除青釉外,也有部分黑瓷和少量白瓷制品。出土的緘口雞頭壺因無法倒出水來,所以應該是陪葬用的明器。而自南朝到隋,實心的雞頭壺少了,多成為空心雞頭能倒水的實用流。初唐時,雞頭壺還能見到,大體上還是隋朝的樣子,盤口較小,頸細長,雞冠稍扁并近肩部,肩上有兩個可以穿繩的系,腹較瘦較高。再往后,它就漸漸少見了,其功能可能被執(zhí)壺所取代。一般將雞首壺歸入茶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