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一個對話的平臺,有文化,一脈因襲,千年傳承。有產業(yè),現(xiàn)實困境,無從突破?!恫柚芸繁酒谄饘⑼瞥鱿盗袌蟮?ldquo;百業(yè)看茶”,選取來自各行各業(yè)各領域的愛茶人品評分析,聊他們選茶的標準,評茶的見地,對茶產業(yè)的思考,這將是一份打破固有思維方式,來自茶領域外的啟示??催@一片香葉,嫩芽,怎樣聚合產業(yè)、經濟、文化。
思維一旦成定式,禁錮它的便不再是環(huán)境,而是思維本身。當下中國茶葉市場茶商茶人,愛茶論茶,多只看到茶,無視其他。排名世界前三的咖啡貿易公司圖騰遠東中國區(qū)總經理李博從事國際貿易數(shù)十年,他所在的圖騰公司經營的強項正是咖啡與可可,那是茶的“死對頭”。李博偏偏是個愛茶的人,通過一系列對比觀照帶來茶領域外的啟示,融匯史學、經濟、金融與政治,茶的那些故事與文化,看李博換個角度來解讀。
另辟蹊徑
茶不是“愛喝”那么簡單
桌上一壺大紅袍,5秒不到,已經出湯,茶湯移入公道杯,立時香氣四溢。“這茶挺沖!”家鄉(xiāng)在福建的李博格外偏愛武夷巖茶,巖茶里又獨愛肉桂,“待客才泡大紅袍,名氣大嘛。”李博笑著調侃,他自己平常喝的必是肉桂。高香,醇厚,比大紅袍更來得霸氣,而這種生猛的霸氣讓人清醒,沉淀成了一份深思熟慮的睿智。
多年做國際貿易,李博有不少老外朋友,知道他愛喝茶,總會直來直去問些個乍聽起來簡單到似乎完全不必回答的問題。“比如他們會很好奇,為什么英國人喝茶,而近鄰德法卻是咖啡的天下?”
越簡單的問題往往越不好回答。因為簡單本身具有迷惑性,容易想當然地望文生義、淺嘗輒止。英國人喝茶,就是“愛”喝嗎?那這份迥異于歐洲大陸的“愛”又是哪兒“憑空”跳出來的呢?這些問題,國內研究也曾有涉及,但多“就茶言茶,從起步就忽視了同種飲品的比較選擇,由此推出的結論也就有失偏頗”。李博說。
18世紀末,由于英國王室對茶的偏好,使得英國一開始做茶貿易,就在關稅上定得非常高,茶葉關稅成為皇室巨額開銷的一大支撐。幾乎是90%到120%的關稅,而同期的歐洲各國的茶葉關稅普遍只在10%到20%,遠超歐洲其他國家的高價直接導致各國販茶商人都把茶葉走私給了英國,這種狀況整整持續(xù)了約200年。
幾乎在同一時期,大量來自殖民地的咖啡貿易興起,卻主要供給其宗主國。茶和咖啡登陸歐洲,卻奔赴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英國的紅茶文化和德法的咖啡文化。“這應該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解讀,目前沒有任何國內的研究從這個角度來看茶。”李博呷了一口茶,興致勃勃。“這條脈絡是國內的茶研究者非常容易忽視的。很多歷史事件背后有茶的影子,中國茶葉的發(fā)展與之緊密融合。不了解當時的環(huán)境,不會知道茶為什么會走進一個國家,其中緣由甚至和國家戰(zhàn)略都息息相關。”
反觀產業(yè)
尋找現(xiàn)實困擾根由
“2009年的時候,有種說法叫做‘7萬茶企不如一家立頓’,業(yè)內反應很糾結,一面對立頓所謂的茶嗤之以鼻,一面對其火爆的市場分外眼紅。”李博說,打個比方,中國茶是書香門第,英國茶是暴發(fā)戶,發(fā)展時間短,起點高,英國從一開始對茶的觀點就是商品,賺錢是第一要義,而茶從骨子里浸透著中國文化,梁啟超都說,“不喝茶,還是中國人嗎?”
“在立頓的刺激下讓我們反觀自己的茶產業(yè)出了問題,這種困惑同樣需要到歷史上去找原因。”
英國在進行大量茶貿易的時候也引進了茶種,在阿薩姆種茶。追溯英國阿薩姆的茶葉故事,同樣要回溯到18世紀末。一面是上帝恩賜的肥美沃土與潮濕氣候,一面是海外茶貿易如火如荼,這樣的商機讓英國早就急于擴展在阿薩姆的茶葉生產,他們把中國茶葉的種子帶到印度,也把希望的種子寄托于此。大片茶園、廉價勞動力、工業(yè)化運作,又發(fā)明了各種制茶機器,英國從一開始就打下大規(guī)模生產基礎。
對比中國則是完全不同的境況。如今困擾茶產業(yè)集約發(fā)展的,企業(yè)小、散,其中有歷史的原因一脈承襲,歸咎到根源,茶是要和糧食搶土地的,先能吃飽肚子,才有心思種茶。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民以食為天,這是涉及國家安定的頭等大事。糧食是根本。因此中國茶是自家門口,后院,山坡上,在不和口糧爭地的情況下才種種喝喝。
“舊時奠定的格局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我們今天走的茶葉道路和西方完全不同,也不可能相同。”另一個細節(jié)不容忽視,貢茶文化深入骨髓,使得自古國內茶業(yè)無比重視名優(yōu)茶,“明前”,“龍井”,哪個山頭,哪棵樹,等等概念炒作之風盛行。
品質一致,產量穩(wěn)定,能大量供應,這是英國做茶的法門,而中國講究差異和獨特,講究物以稀為貴,“只有祁門紅茶是個例外,其發(fā)展思路最接近西方貿易思路。正因為吻合了西方的操作觀念和理念,所以在國際市場上相對于其他茶種比較被接受”。李博說。
對比觀照
尚需茶人靜心
“茶人之間最多的話題很像中國宋朝時期的斗茶,這個習氣也延續(xù)到了今天,這也不能說不好,什么茶,什么品種,來自哪個山頭,多少年代津津樂道,這無可厚非,品茶上茶的樂趣在其中,而且本身做茶生意的自己是專家才好推薦和銷售,這是營銷的方法,卻不是研究的門道。”
研究茶需要把茶和其他商品的比價關系、替代關系都琢磨透了,才知道市場的走勢,才知道下一步的方向。茶,咖啡,啤酒,白酒,葡萄酒它們的關系大著呢。國內茶行業(yè)致命的缺陷是提到咖啡很厭惡,提到別國的茶很不屑,自己的產業(yè)問題無法解決,又拒絕能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
“故事營銷未見得全盤否定,有歷史、有獨特的地理條件,有條特別的河流過,有特殊的人嘗過,獨特意味著稀缺,但是這樣的理念很容易讓產業(yè)做不大。”
產業(yè)問題,現(xiàn)實又難解,需要明晰來龍去脈,需要靜下心來。對比觀照,看它山之石能否攻玉,解除浮躁的心態(tài)。“拼命找炒作的熱點。無法培育出一個健康持久的茶產業(yè)。”李博說。商報記者 姜琳琳/文并攝
這些年,李博一直在埋頭于自己的研究,那是國內少有從歷史、貿易的角度分析茶文化和當下茶葉市場的著作??v,可對比歷史;橫,可參照產業(yè)。只在茶里看茶,看不明白。通過各種渠道找答案,在李博看來是個很有意思的過程。探尋中會發(fā)現(xiàn)很多原本自己“以為”對的,其實多是以訛傳訛。
參照啤酒的路徑,這個純粹的舶來品,在中國起步晚,但發(fā)展飛快,原來基本到縣城都會有個啤酒廠。從1900年中國有第一家啤酒廠到今天,不過110年,中國啤酒產量就坐穩(wěn)全球第一的交椅。今天,中國前四大啤酒集團燕京、青島、華潤和英博就占全中國產量50%以上。從啤酒產業(yè)的模式來看,中國選擇了美國式的啤酒大工業(yè),沒有選擇德國模式。那么,中國茶業(yè)應該怎么選擇自己的發(fā)展模式,才最健康,最高效,最有生命力呢?
德國的啤酒、法國的葡萄酒,今天中國茶業(yè)的困惑,100多年前人家都經歷過,眼光對外很重要。中國茶葉推商超鋪貨的能力弱小,非要自己去滿世界開專賣店,成本何止百倍,連財大氣粗的啤酒產業(yè)都不敢蹚這條路,茶偏偏硬著頭皮在這條路上爬。開個小門店,除了能興致勃勃忽悠忽悠茶文化,接下來恐怕就只剩對著慘淡的銷售發(fā)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