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風(fēng)景區(qū)境內(nèi)海撥700~800米的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一帶為特級黃山毛峰的主產(chǎn)地。風(fēng)景區(qū)外周的湯口、崗村、楊村、芳村也是黃山毛峰的重要產(chǎn)區(qū),歷史上曾稱之為黃山“四大名家”。
現(xiàn)在黃山毛峰的生產(chǎn)已擴展到黃山山峰南北麓的黃山市徽州區(qū)、黃山區(qū)、歙縣、黟縣等地。這里山高谷深,峰巒迭翠,溪澗遍布,森林茂密。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5~16oC,年平均降水量1800~2000毫米。土壤屬山地黃壤,土層深厚,質(zhì)地疏松,透水性好,含有豐富的有機質(zhì)和磷鉀肥,呈酸性(PH4.5~5.5),適宜茶樹生長。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黃山毛峰自然品質(zhì)風(fēng)格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極其良好的條件。
品茶講究:
茶具宜小不宜大。以陶瓷器為好,一般認為紫砂質(zhì)地的茶具為上品,因為紫砂透氣性好,玻璃器皿次之,不宜用金屬茶具
水溫:要掌握“老茶宜沏,嫩茶宜泡”的原則。黃山毛峰屬于嫩茶,水溫最好是70℃~80℃
茶量:要因茶而異,細嫩的茶葉一般含茶汁少,泡茶時要多放些。
投茶法:先取茶放入杯內(nèi),沖80℃開水至杯的1/3,停2分鐘,待茶葉伸展后,再沖水至杯滿。
泡茶時間:一般沖泡時間3分鐘左右。沖泡的次數(shù),一般加水三次后,內(nèi)質(zhì)即全部泡出,不宜再泡。
鑒別方法:
特級黃山毛峰堪稱我國毛峰之極品,外形美觀,每片茶葉約半寸,綠中略泛微黃,色澤油潤光亮,尖芽緊偎葉中,酷似雀舌,全身白色細絨毫,勻齊壯實,峰顯毫露,色如象牙,魚葉金黃;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其中“金黃片”和“象牙色”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征。
等級:
黃山毛峰分特級及1~3級。特級黃山毛峰又分上、中、下三等,1~3級各分兩個等。
采摘工藝:
黃山毛峰采摘細嫩,特級黃山毛峰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1~3級黃山毛峰的采摘標準分別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一芽一、二葉;一芽二、三葉初展。特級毛峰開采于清明前后,1~3級黃山毛峰在谷雨前后采制。鮮葉進廠后先進行揀剔,剔除凍傷葉和病蟲為害葉,揀出不符合標準要求的葉、梗和茶果,以保證芽葉質(zhì)量勻凈。然后將不同嫩度的鮮葉分開攤放,散失部分水分。為了保質(zhì)保鮮,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當夜制。
黃山毛峰的制造分殺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
殺青:用直徑50厘米左右的桶鍋,鍋溫要先高后低,即150~130oC左右。每鍋投葉量,特級200~250克,一級以下可增加到500~700克。鮮葉下鍋后,聞有炒芝麻聲響即為溫度適中。單手翻炒,手勢要輕,翻炒要快(每分鐘50~60次),揚得要高(葉子離開灶面20厘米左右),撒得要開,撈得要凈。殺青程度要求適當偏老,即芽葉質(zhì)地柔軟,表面失去光澤,青氣消失,茶香顯露即可。
揉捻:特級和一級原料,在殺青達到適度時,繼續(xù)在鍋內(nèi)抓帶幾下,起到輕揉和理條的作用。二、三級原料殺青起鍋后,及時散失熱氣,輕揉1~2分鐘,使之稍卷曲成條即可。揉捻時速度亦慢,壓力宜輕,邊揉邊抖,以保持芽葉完整,白毫顯露,色澤綠潤。
烘焙:分初烘和足烘。初烘時每只殺青鍋配四只烘籠,火溫先高后低,第一只烘籠燒明炭火,烘頂溫度90oC以上,以后三只溫度依次下降到80oC、70oC、60oC左右。邊烘邊翻,順序移動烘頂。初烘結(jié)束時,茶葉含水率約為15%左右。初烘過程翻葉要勤,攤?cè)~要勻,操作要輕,火溫要穩(wěn)。初烘結(jié)束后,茶葉放在簸箕中攤涼30分鐘,以促進葉內(nèi)水分重新分布均勻。待初烘葉有8~10烘時,并為一烘,進行足烘。足烘溫度60oC左右,文火慢烘,至足干。揀剔去雜后,再復(fù)火一次,促進茶香透發(fā),趁熱裝入鐵筒,封口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