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唐代中葉,即金喬覺渡海來華前后,中國僧人與茶結(jié)緣是極普遍的現(xiàn)象。中國人,從飲茶到品茶差不多是在寺院完成的,,我國茶圣之稱的陸羽,自幼長在寺院,好茶的競陵龍蓋寺智積師就帶陸羽采茶、煮茶,學習禪學,研習佛經(jīng),后在湖州烏程杼山好善寺皎大師的指導下完成了《茶經(jīng)》;中禪宗史上有名“趙州和尚郝從諗,幼年出家,后參謁南泉普愿禪師,學到南宗禪的奇峭,憑借自己的悟性更加發(fā)展。大部時間住河北m音院,弘揚佛法,人稱“趙州古佛”,其法語“吃茶去”名揚四海。“吃茶去”,實際上是則禪林法語。遇茶吃茶,遇飯吃飯,平常自然。這是參禪的第一步。
飲茶與悟道有著可了悟而不可言傳的性質(zhì),所謂“佛法們平常,莫作奇特想,若想悟道,當不假外力,全憑自家,忽地心花開發(fā),便打通一片新天地。即達到物我兩忘的終極境,這便心靈的、自由,自然之美便是禪意。”從趙州和尚“吃茶去”公案來來看,爭,這位高僧禪茶已到了極高的境界,一時風靡中華。“禪茶一味”如果追索開去,還有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年)甘露禪師吳理真于四川蒙山親自種茶:東晉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單道開在河北昭德寺飲茶防睡,念誦經(jīng)文。這兩位禪師對茶都有研究,許多名茶淵出其手。
唐代大詩人李白不僅為荊州玉泉寺茶題詩,而且為荊州茶命名為“仙人掌”,遂使其成名茶。列舉上述事例,旨在說明,處在唐中葉來華的金喬覺,卓錫九華植茶、制茶、品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正因為金僧禪農(nóng)兼修,使水稻、茶葉在九華山得以發(fā)展,不僅普通百姓受益,還受到了官府的表彰和支持。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中有這樣的表述:“建中初,張公巖(時任池州太守)典是邦,仰師高風,施舍甚厚,因移舊額,奏置寺焉”。正是郡守支持,九華山佛茶得到發(fā)展,佛教得以光大。
金喬覺不僅禪農(nóng)兼修,還奮力研讀佛經(jīng),儒學。同詩人交往。后據(jù)學者考據(jù),金僧并請江南詩人俞蕩抄寫禪林四部經(jīng)即《華嚴經(jīng)》、《寶積經(jīng)》、《涅槃經(jīng)》和《槃若經(jīng)》??梢娊饐逃X是同詩人有來往的。大詩人自居易一生寫茶詩六十多,.常出游寺院,與四川僧韜光一起出游游,品茗吟詩,酬答唱和,結(jié)為詩友,又為茶友。正是詩人常出沒寺院,“禪茶一味”變成禪、茶、詩一味瑩金地藏正是一位集禪宗大師,茶葉大師,詩人的圣僧。
但由于禪宗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見佛”為宗旨。故信仰禪宗并身體力的金僧,在地藏菩薩“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藏精神的感召下,為民眾造福,留痕跡。這是九華山所存金僧茶葉信史、詩文、佛學著作極少的原因。但金僧卻留下了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二百里的滿目青山、富有傳奇色彩的九華佛茶,所有這些,是無字的金地藏全書。
從《送童子下山》詩和“金地茶、??杖珞悖鸬夭財y來種”這兩則信史,足以說明九華佛茶與金地藏淵源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