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看到關于六安茶口感的描述關鍵詞是“苦”。“六安茶,品亦精,入藥最效。但不善炒,不能發(fā)香,味苦,茶之本質(zhì)實佳。”(明·屠隆《茶箋》)又有“松蘿香重,六安味苦,而香與松蘿同。”(明·熊明遇《羅岕茶疏》),皆提到六安茶味苦的特質(zhì)。看到這些描述我內(nèi)心一陣欣喜。了解我的茶友知道,我甚愛的美良山老樅紅茶、老曼峨等皆因其味苦,這種品種上的苦往往伴隨著清、通透、山野氣等。關于六安茶的品性有這樣一段描述“岕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為歲寒之交。”,“野士”與“苦”是相一致的。于是,我在走訪六安的幾天中,希望能找到味苦之瓜片,野士之瓜片。
在紅石谷至蝙蝠洞途中有一茶農(nóng)家制茶,量較大,喝了三四款,無味苦之茶,也無好茶味道,在齊山村一家占據(jù)了蝙蝠洞周邊主要山場的制茶作坊,也沒有喝到動心之茶,但齊山茶的香氣滋味有一定的辨識度。唯有在冷水沖走茶山時,最后走至一戶山上老農(nóng)家,山上只有這一戶人家,房前竹林,房后茶園,走上茶園時,我兩眼放光,這片茶園著實不錯,樹齡很大,葉片小,能確定為老品種,茶園中有果樹間種,光照條件也不錯,我提出喝喝老人家的茶。老人家拿出一桶茶來,連芽帶梗,這就是綠大茶。關于瓜片的起源有一主流的說法,是一茶行從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莖,精茶出售,大受歡迎,遂轉(zhuǎn)相效仿,后直接從鮮葉制作時便單葉炒制,逐漸形成瓜片工藝。所以,看到這綠大茶本尊,我很高興,至少這是連芽帶梗采摘,而非留芽采單葉,這茶至少是味全之茶。這茶雖然做工粗糙(也可謂之質(zhì)樸),但原料本質(zhì)佳,口感竟然呈現(xiàn)出資料中所說的苦味,味苦之余,口感清甜厚實,是六安茶之本味。
離開六安前的晚上,一直帶我走山的六安夏小六約了一個瓜片的茶會,兩三位六安茶友帶來了他們手頭的瓜片茶,其中一位喝茶尋茶甚用心,說到瓜片真正好的山場還在蝙蝠洞以上800米以上海拔山場(蝙蝠洞海拔五六百米左右),他在蝙蝠洞以上發(fā)現(xiàn)了一片據(jù)稱400年的老茶園,我看了下照片,400年應虛,但上百年或許有。我們喝到了這片茶園的茶,亦略有苦味,但也是留芽采,所以滋味不甚濃厚。這位茶友帶來的另一款野茶,因是連芽采制,微苦而清厚,令人驚喜,這款茶是我此次在六安喝到的最好的一款茶。
期待明年,能親自參與瓜片茶的制作,從品種上與工藝上能找到六安瓜片的本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