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陸羽閉門寫《茶經(jīng)》 陸羽(733-804),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東崗子、桑苧翁,唐復(fù)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聞名于世,對中國茶業(yè)和世界茶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奉為“茶圣”。他寫《茶經(jīng)》有一段為人知的故事。即唐天寶五年(746),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陸羽出眾,聰明好學(xué),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當(dāng)即贈以詩書,并修書推薦他到隱居于火門山的鄒夫子那里學(xué)習(xí)。天寶十一年(752)禮部郎中崔國輔貶為竟陵司馬。當(dāng)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與崔相識,兩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天寶十三年陸羽為考察茶事,出洲巴山峽川。行前,崔國輔以白驢、烏犁及文槐書函相贈。一路之上,他逢山駐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品不暇訪,筆不暇錄,錦囊滿獲。唐肅宗乾元三年(760),陸羽從南京棲霞山麓來到浙江湖州苕溪,隱居山間,閉門著述《茶經(jīng)》。其間常身披紗巾短褐,腳著藤鞋,獨行野中,深入農(nóng)家,采茶覓泉,評茶品水或誦經(jīng)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遲疑徘徊,每每至日黑盡興,大哭而歸,當(dāng)時不知其性格者誤稱他“楚狂接與”。陸羽在唐代宗時曾封為“太子文學(xué)”等多種官職,但均未到職。他一生鄙夷權(quán)踐,酷愛自然,堅持正義,本書前面提到的《六羨茶歌》正體現(xiàn)他的個人品質(zhì)。
(二)陸納以茶果迎賓 晉人陸納,曾任吳興太守,累遷尚書令。時人贊其“恪勤貞固,始終勿渝”,是一個以儉德著稱的人物。晉《中興書》載有這樣一件事:衛(wèi)將軍謝安要去拜訪陸納。陸納的侄子陸?見叔父未作準備,但又不改去問他,于是私下準備了可供十幾人吃的菜肴。謝安來了,陸納僅以茶和果品招待客人。陸?就擺出了預(yù)先準備好的豐盛筵席,山珍海味俱全??腿俗吆?,陸納打了陸?四十棍,教訓(xùn)說:“汝既不能興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yè)。”
(三)王安石辨水考蘇軾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癥,雖服藥,難以除根。太醫(yī)院屬飲陽羨茶,并須用長江瞿塘中崍水煎烹。因蘇東坡是四川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來之便,將瞿塘中峽水?dāng)y一甕寄與老夫,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不久,蘇東坡親自帶水來見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將甕抬進書房,親以衣袖拂拭,紙封打開。又命僮兒茶灶中煨火,用銀銚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陽羨茶一撮于內(nèi)。候湯如蟹眼,急取起傾入,其茶色半晌方見。王安石問:“此水何處取來?”東坡答:“巫峽。”王安石道:“是中峽了。”東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只得據(jù)實以告。原來東坡因鑒賞秀麗的三峽風(fēng)光,船至下峽時,才記起所托之事。當(dāng)時水流湍急,回溯為難,只得汲一甕下峽水充之。東坡說:“三峽相邊,水一般樣,老太師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心察理。這瞿塘水性,出于《水經(jīng)補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太基官知老夫中脘變癥,故用中峽水引經(jīng)。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東坡離席謝罪。
(四)李清照夫妻飲茶考記憶 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記有她與丈夫趙明誠回青州故居閑居時的一件生活趣事:
“……每獲一書,即同共校勘,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分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李清照、趙明誠夫雪在飲后間隙,一邊飲茶,邊考記憶,給后人留下“飲茶助學(xué)”的佳話,亦為茶事添了風(fēng)韻。
(五)送貢茶父子升官 宋徽宗趙佶嗜茶,宮廷斗茶之風(fēng)盛行,為滿足皇室奢糜之需,貢茶品目數(shù)量愈多,制作愈精。宋徽宗大量提拔與貢茶有功官吏。據(jù)《茹溪淦隱叢話》等載,宣和二年(1120),漕臣送可簡創(chuàng)“銀絲水芽”,制成“方寸新夸”。這種團茶色白如雪,故名“龍團勝雪”。鄭可簡因此而受寵幸,官升至福建路轉(zhuǎn)運使。以后鄭可簡又命他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得到一種叫“朱草”的名茶,鄭可簡則令自己兒子去進京貢獻。果然也因貢茶有功而得官。當(dāng)時有人譏諷說:“父貴因茶白,兒榮為草朱。”其子得官榮歸故里時,大辦宴席,親朋云集,熱鬧慶賀。鄭可簡得意地說:“一門僥幸。”他侄子因朱草被奪,憤憤不平,即對一句:“千里埋怨”。
(六)司馬光、蘇東坡斗茶斗智 唐宋時期文風(fēng)大盛,而文人雅士又以尚茶為榮,不僅嗜好品飲,而且參與采茶、制茶,于是斗茶之風(fēng)興起,范仲淹的《斗茶歌》曰:“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而這種“茗戰(zhàn)”之樂,也確實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人們聚集一堂斗茶品茗,講究的還自備茶具、茶水,以利更好地發(fā)揮名茶的優(yōu)異品質(zhì)。相傳有一天,司馬光約了十余人,同聚一堂斗茶取樂。大家?guī)鲜詹氐淖詈貌枞~、最珍貴的茶具等赴會,先看茶樣,再聞茶香,后嘗茶味。按照當(dāng)時社會的風(fēng)尚,認為茶類中白茶品質(zhì)最佳,司馬光、蘇東坡的茶都是白茶,評比結(jié)果名列前茅,但蘇東坡帶來泡茶的是上雪水,水質(zhì)好,茶味純,因此蘇東坡的白茶占了上風(fēng)。蘇東坡心中高興,不免流露出得意之狀。司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個難題壓壓蘇東坡的氣焰,于是笑問東坡:“茶欲白,墨欲墨;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君何以同愛兩物?”眾人聽了拍手叫絕,認為這題出得好,這下可把蘇東坡難住了。誰知蘇東坡微笑著,在室內(nèi)踱了幾步,稍加思索后,從容不迫地欣然反問:“奇茶妙墨俱香,公以為然否?”眾皆信服。妙哉奇才!茶墨有緣,兼而愛之,茶益人思,墨興茶風(fēng),相得益彰,一語道破,真是妙人妙言。自此,茶墨結(jié)緣,傳為美談。
(七)嚇煞人香碧螺春 江蘇太湖洞庭山上的名茶碧螺春,有好多生動的傳說。其一是姑娘碧螺春與其伙伴阿祥的愛情故事。一年初春,太湖中有惡龍作怪,為害百姓。阿祥與之斗了七天七夜,綞斗敗了惡龍,自己也精疲力竭,病倒在床。碧螺姑娘親自照料,并采摘山上茶葉,療好了阿祥的重傷,自己卻勞累而逝。阿祥把碧螺姑娘葬于茶樹之側(cè),并精心培育。人們?yōu)榱思o念碧螺,而稱此茶為碧螺春。另一則事故,流傳亦很廣泛。說東洞庭黃厘峰上有奇香,被誤認為妖精作崇,而被一位膽大勇敢的姑娘發(fā)現(xiàn)采摘,收于杯中。她走到哪兒,香到哪兒。連姑娘也驚奇得大叫起來:“嚇煞人香。”當(dāng)時,人們問她是什么茶?她隨口而答:“嚇煞人香”。后來,康熙皇帝下江南,到此一游,飲到此茶十分高興,欣然命名為“碧蘿春”,后又根據(jù)其外形似螺而更名為碧螺春。
(八)林鳳池趕考得香茗 凍頂山是臺灣省鳳凰山的一個支脈,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氣溫在20攝氏度左右,所以凍頂烏龍實不是因為嚴寒冰凍氣候所致,那么為什么叫“凍頂”呢?因為這山脈迷霧多雨,山陡路險崎嶇難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繃緊足趾,臺灣俗語稱為“凍腳尖”。所以此山稱之為凍頂山。相傳在一百多年前,臺灣省南投縣鹿谷鄉(xiāng),住著一勤奮好學(xué)的青年,名林鳳池,他學(xué)識廣博,體健志壯,一年前他聽說福建省要舉行科舉考試,就很想應(yīng)試,可是家境貧寒,不能成行。
鄉(xiāng)親們喜歡林鳳池為人正直,有學(xué)識,有志氣,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約跑來對他說:“鳳池,你想去考是好事!去吧,有困難,大家?guī)湍恪?rdquo;說罷大家就慷概解囊,給林鳳池湊足了足夠的路費。第二天即拜別鄉(xiāng)親上路了。不久林鳳池果然金榜題名,考上了舉人并在崇安縣衙就職。林鳳池決定回臺灣探親,在回臺灣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游。上得山來,只見山上巖間長著很多茶樹,又聽說樹上的嫩葉做成烏龍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膩、健胃、強身的作用。于是向當(dāng)?shù)夭柁r(nóng)購得茶苗36棵,精心帶土包好,帶回臺灣南投縣。鄉(xiāng)親們喜出望外,又見他帶來福建的烏龍茶苗,格外興奮,他們推選幾位有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仔細地把36棵茶苗種植在附近最高的凍頂山上精心管理。臺灣氣候溫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斷吐著綠油油的嫩芽,接著,人們按照林鳳池介紹的方法,采摘芽葉,加工成烏龍茶。這茶山上采制,山下就聞到清香,而且喝起來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氣味奇異,成為烏龍茶中風(fēng)韻獨特的佼佼者,這就是現(xiàn)今臺灣省“凍頂烏龍”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