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以茶會友被視為君子雅事。但東晉書畫家、司徒左長史王濛卻因此被同僚嘲笑為“水厄”,留下一則不可多得的茶文化典故,后人戲稱飲茶或好飲茶者為“水厄”。
茶的別名多為褒語,如嘉木、佳人、葉嘉、瑞草、靈草、靈芽、雀舌、清友、瓊?cè)餄{、忘憂草、不夜侯、龍團鳳餅等等,而貶語僅有水厄、酪奴之說,水厄則是茶的第一個貶語。
出身王氏望族
王濛(約309-約347),字仲祖,小名阿奴,東晉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出身王氏望族?!芭f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代詩人劉禹錫《烏衣巷》中的詩句,極寫東晉時代王氏與謝氏家族的顯赫。王濛父王訥為新淦令,女兒為哀靖皇后;子王蘊,字叔仁,起家左著作郎,累遷尚書吏部郎;孫王恭,字孝伯,起家左著作郎,后以中書令都督五州諸軍事,兗、青二州刺史,鎮(zhèn)安口;孫女系孝武定帝皇后。
王濛善丹青,工書法,能草、隸。與瘐翼(305-345)媲美。隸書師鐘繇,稍遜于衛(wèi)臻、陶侃。少時放縱不羈,不為鄉(xiāng)里所齒。后克己勵行,以清約見稱,有美譽。孫綽稱其“溫潤恬和,辭間而有會”。與劉惔、桓溫、謝尚稱“四名士”,譽為“永和名士的冠冕”。永和初官,封晉陽侯。司徒王導(dǎo)辟為掾,補為長山令,徙中書郎。長于清談,穆帝永和二年(346)司馬昱為會稽王輔政,貴幸之,與淡客劉惔號為入室之賓。轉(zhuǎn)司徒左長史,年三十九病卒。
“水厄”由來
東晉時代茶飲尚未普及,陸羽《茶經(jīng)》記載的晉代之前的茶事僅有30來則,身處北地的王濛,得風(fēng)氣之先,愛上了喝茶,不失為名士風(fēng)流,可惜被一些只愛酒肉的政客誤解了。據(jù)《太平御覽》引《世說新說》佚文:“王濛好飲茶,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P>
“厄”為災(zāi)難、困苦之意?!八颉痹瓰橄嘈g(shù)、占卜術(shù)語,意為某人命相中如有“水厄”,可能會遭受水患或水災(zāi),應(yīng)該遠離水邊,包括與水相關(guān)的行業(yè)。
在唐代之前,茶飲多為烹煮法,將水燒開,放入碾碎或搗碎茶餅,過濾出茶湯,其過程并不像現(xiàn)在泡飲這么簡單。王濛不厭其煩,充分說明他的熱情和好客。遺憾的是,他接待的并非知音,而是一批俗不可耐的政客。喝茶不像飲酒,多喝會難受、嘔吐,因醉酒而致病甚至喪命,如三國末代皇帝孫皓,舉行宴會時,不管赴會的文武大臣能否飲酒,必須喝掉七升,而很多人喝不掉七升而又不可以違抗君命,只得硬著頭皮赴“鴻門宴”,拼命喝酒。如此酒宴足可稱為“酒厄”了。而喝茶不像喝酒,一是不必像酒那樣一飲而盡,而是可以細品慢飲;二是即使多喝也不至于非常難受,沒有什么副作用。因此,這些“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庸俗之輩,完全是因為不識茶而導(dǎo)致的偏見,少見多怪,自以為嘲笑了主人,殊不知把自己寫進了“滑稽列傳”,留下了歷史笑柄。
根據(jù)分析,王濛被嘲笑為“水厄”的事,應(yīng)該發(fā)生在晉陽侯任上,因為他擔(dān)任司徒左長史已在會稽,當(dāng)時南方茶飲漸行,已成為士大夫的風(fēng)雅之事,如三國孫皓已讓寵愛的韋曜以茶代酒,成為佳話。
話說回來,對牛彈琴并非牛之過也,而是主人的不是。王濛錯將當(dāng)時貴如貢品、不可多得的好茶,招待那些酒袋飯囊,不僅得不到贊賞,反而遭到嘲笑,這是自討沒趣。好比屠夫,如果你跟他談?wù)摎⒇i殺牛,他一定以為碰到了知音,說得頭頭是道,眉飛色舞;如果你跟他談文學(xué),他一定會以為你是神經(jīng)病。
寶劍贈壯士,胭脂送美人。時至今日,如果你將上千元一斤的名茶,送給低保朋友,同樣是明珠暗投,浪費了好茶,不如多買些普通茶葉或大米、衣被之類日用品更受歡迎。
明代江陰籍詩人王穉登,曾將“水厄”寫入詩作《題唐伯虎烹茶圖,為喻正之太守三首》之三:
伏龍十里盡香風(fēng),正近吾家別墅東。
他日千旄能見訪,休將水厄笑王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