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歷來是狀元宰相之地,在歷代的宜興官員之中,誕生了不少人中龍鳳,高科危爵,直至位極人臣。宋代仁宗時期的李若谷就是其中一位。
《宋史》中有李若谷傳,傳云:“李若谷,字子淵,徐州豐人。少孤游學(xué),依姻家趙況于洛下,遂葬父母緱氏。舉進(jìn)士,補長社縣尉。州葺兵營,課民輸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苛苦輸者,因以取賕;若谷度財,別其長短、大小為程,置庭中,使民自輸。改大理寺丞、知宜興縣。官市湖洑茶,歲約戶稅為多少,率取足貧下,若谷始置籍備勾檢。茶惡者舊沒官,若谷使歸之民,許轉(zhuǎn)貿(mào)以償其數(shù)?!睆膫饔浿锌梢钥闯?,李若谷是一位非常重視“民生”的好官,而且特別會理財。
宋代繼承了唐代末年的“榷茶”制度,這種制度簡單說就是民制、官收、商銷三個步驟,規(guī)定種茶茶戶要將折充兩稅之外的余茶全部賣給政府,不得私自出賣,否則即處以沒收和刑罰,以及懲治主掌茶務(wù)的官吏徇私亂法。李若谷在宜興任職期間,對宜興茶戶的“茶稅”也采取了較為寬松的政策,給宋代嚴(yán)格的“榷茶”政策增添了一絲人情味。
我們從李若谷在宜興的做法中可以看出,以前的官吏對茶農(nóng)確實是十分苛刻的,到李若谷時才有所松動。當(dāng)然,其中李若谷的個人因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要從宋代發(fā)展到仁宗時期,其商品經(jīng)濟(jì)的水平已經(jīng)相對發(fā)達(dá),另外就是當(dāng)時的財政因素也不像晚唐時期那么窘迫。無疑,對宜興人民來說,李若谷確實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李若谷在宜興期間,看到長橋年久失修,就組織和動員大戶捐款捐物,開工重修長橋,但因其在宜興表現(xiàn)出色,李若谷不久擢升為連州知州(位于今廣東省西北部),最后直到后任賈昌朝時期才告完工。當(dāng)然,賈也因此升了官,也做到了宰相一級。
離開宜興后,李若谷一路高升,官最高時位居參知政事(即當(dāng)時的宰相),在他為官期間一直保持著勤政愛民的作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