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1936),原姓周,幼名樟壽,字豫山,后改為豫才。1989年起,改名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
魯迅出生于浙江紹興一個逐漸沒落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過詩書經(jīng)傳的熏陶,他對藝術(shù),文學(xué)有很深的愛好。 魯迅的外婆家住在農(nóng)村,因而,他有機會與最下層的農(nóng)民保持著經(jīng)常的聯(lián)系,對民情民俗有很深刻的認識。這結(jié)他后來的思想發(fā)展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都有一定的影響。
魯迅愛喝茶,從他的日記中和文章中記述了不少飲茶之事、飲茶之道。他經(jīng)常與朋友到北京的茶樓去交談。如: 1912年5月26日,"下午,同季市、詩荃至觀音街青云閣啜茗;" 12月31日,"午后同季市至觀音街……又共啜茗于青云閣"等等。
魯迅對喝茶與人生有著獨特的理解,并且善于借喝茶來剖析社會和人生中的弊病。 魯迅有一篇名《喝茶》的文章,其中說道:"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xí)出來的特別感覺"。
從魯迅先后的文章中可見"清福"并非人人可以享受,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同時,魯迅先生還認為"清福"并非時時可以享受,它也有許多弊端,享受"清福"要有個度,過分的"清福",有不如無: "于是有人以為這種細膩銳敏的感覺,當(dāng)然不屬于粗人,這是上等人的牌號?!覀冇型床粚儆诖秩?,這是上等人的牌號。……我們有痛覺,……但這痛覺如果細膩銳敏起來呢?則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覺得,連衣服上的接縫、線結(jié)、布毛都要覺得,倘不空無縫天衣,他便要終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 "感覺的細膩和銳敏,較之麻木,那當(dāng)然算是進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進化為限,如果不相干甚至于有礙,那就是進化中的病態(tài),不久就要收梢。我們試將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較,就明白究竟是誰活得下去。喝過茶,望著秋天,我于是想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
魯迅的《喝茶》,猶如一把解剖刀,剖析著那些無病呻吟的文人們。題為《喝茶》,而其茶卻別有一番滋味。魯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種追求真實自然的"粗茶淡飯",而決不是斤斤于百般細膩的所謂"工夫"。而這種"茶味",恰恰是茶飲在最高層次的體驗崇尚自然和質(zhì)樸。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