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戲劇的結緣要比詩畫晚得多,因為我國在元代以前的劇本未經(jīng)文人加工,都沒有能流傳下來,有作者可考的劇本是從元代開始的。因此,茶事活動出現(xiàn)在劇作家筆下,也只能開始于元代了。元代無名氏《凍蘇秦》第三折有這樣一段:
張千云:"點湯!"正未唱:"陡,你敢也敢走將來喝點湯喝點湯!"云:"點湯是逐客,我則索起身。"
宋元時期有設茶點湯的禮節(jié):即客至設茶,送客點湯。刷中張千這種彬彬有禮的后面,明白表示不愿接待,以點湯示意速去。元雜劇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比詩歌更廣泛地反映各階層的生活,宋元時這一飲茶習俗,于其它詩文中都未見記載,在元雜劇中得到了形象的描述。后來清代的端茶送客,大約就于此演變來的。
明清的戲劇家們已更多地把采茶、制茶、烹茶、品茶寫入作品,搬上舞臺。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里就有不少和茶有關的情節(jié)。如《勸農(nóng)》一場戲里,杜麗娘的父親--太守杜寶,春天下鄉(xiāng)勸勉農(nóng)作。農(nóng)婦們邊采茶邊唱道:"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槍金縷芽。學士雪炊他,書生困想他,竹煙新瓦。"杜寶看到婦女們采茶,勝如采花,吟曰:"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開百草精,閑煞女郎貪斗草,風光不似斗茶清。"這里,對當時雨前采旗槍,雪水烹香茗,以及春天斗茶,都作了生動的藝術再現(xiàn)。
昆劇有《鳴鳳記?吃茶》一折。戲是這樣的:趙文華因給奸相嚴嵩祝壽而深得嚴的歡心,得以升為通政使。正在得意之時,楊繼盛忍著一腔怒火前來,送來一份奏章,要趙轉呈嚴嵩。其時,兩人都借茶為名,旁敲側擊地展開了一場唇槍舌劍的激烈斗爭。這場戲就是以吃茶來推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昆劇中的茶戲很多。還有一折表現(xiàn)茶館的戲--《尋親記?茶坊》,寫一位茶博士向微服私訪的范仲淹揭露惡霸的罪行。劇中的表演也從"茶"提煉,如茶博士一手撐腰,像把壺,一手彎曲,成壺嘴狀;抬足,擺身,恰似沖茶時茶壺三起三落的"鳳凰三點頭"。還有《水滸記?借茶》、《玉簪記?茶敘》、《鳳爭誤?茶園》等等。這么多的茶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昆劇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也說明了劇作家和表演藝術家捕捉生活的本領。
現(xiàn)代戲劇中更不乏寫到茶的。老舍曾領我們去逛過王掌柜父子倆慘淡經(jīng)營的北京老裕泰茶館:郭沫若在《孔雀膽》里同我們一起品飲過福建工夫茶;曹禺曾邀我們去拜訪過那位十分精于品茶的曾文清,他是《北京人》中的曾家大少爺。
茶,不僅大量進入了戲劇舞臺,在我國著名的茶葉產(chǎn)區(qū)江西省,還有一個以茶命名的戲劇劇種--采茶戲。茶為戲劇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題材,戲里自然亦有千般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