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or"功夫茶"
工夫茶,常被誤傳為"功夫茶",可謂一字之差,謬以千里,何也?
如果引經(jīng)據(jù)典,其實"工夫茶"和"功夫茶"都能在文獻中找到依據(jù)。甚至在1997年版本的《漢語大辭典》中,兩者被合為一個條目,釋義中說"功夫茶,亦稱工夫茶,閩粵一帶的一種飲茶風尚..."。
然而,之所以現(xiàn)在業(yè)界更多地認可為"工夫茶",則是基于更深一層的論證。
普通話中,"工夫"和"功夫"同音,《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兩者同一條目,釋義有四層:1.占用的時間;2.空閑的時間;3.時候;4.本領(lǐng)和造詣。但下方注明,在1、2、3的義項里,多使用"工夫",而第四個義項則多使用"功夫"。
回到潮州方言里,"工"字音為"剛",而"功"的音依然為"功"。在語義上,潮州人若說一個人十分"工夫",指的是這個人做事十分精細、周到。正如"工筆畫"的"工",不能寫做"功"一樣。
傳統(tǒng)工夫茶,因為器具精巧、方法細致,禮儀周全等諸多因素,在內(nèi)含意義上,更符合潮州人所說的"工夫"。
器具之"工夫"
以品杯為例?!冻敝莨し虿杞?jīng)》中道:"不薄不能起香,不潔則不能襯色。"意思是茶杯質(zhì)地薄,才易誘發(fā)茶香;呈色潔白,才能襯托湯色。其外,杯還以小而淺為佳。
傳統(tǒng)的潮汕工夫茶具很多,有所謂"四寶、八寶、十二寶"之說。普遍使用的是四寶:小砂鍋(古稱"砂銑銚",雅名"玉書煨")、紅泥小火爐、紫砂小壺或本地楓溪產(chǎn)朱泥壺(俗名"沖罐"、"蘇罐")、小茶杯(景德鎮(zhèn)青花瓷若琛杯或楓溪白令杯)。
另外銅筷、羽扇、錫罐、竹箸、絞只炭,更有"橄欖核炭"者,琳瑯滿目。
方法之"工夫"
治器,納茶,候湯,洗茶,沖點,刮沫,淋罐,燙杯,灑茶,品茶...每一個工序都講究。
潮地鄰熱帶,氣候常溫,長年需飲,以備蒸發(fā)。往昔民安物泰,土地肥美,世家巨族,野老詩人,好耽安逸,群以飲茶相夸尚。對于"茶質(zhì)"、"水"、"火"、"用具"、"烹法"等,孜孜研求,用以陶情悅性,消遣歲月。
這個"工夫",在于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更在于烹制啜飲之閑情逸致,不但有沖泡、品飲的工夫,還有靜心等待、細細消磨時光的工夫。
禮儀之"工夫"
傳統(tǒng)的潮州工夫茶一般只有三個杯子,三杯則成"品",趣而不雜。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滾燙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帶有熱度的杯子給下一個用。據(jù)說這種習(xí)俗是人們?yōu)榱吮硎緢F結(jié)、友愛和互相謙讓的美好品德。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
先客后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后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后,這個司爐(煮茶沖茶者,俗稱"柜長")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fā)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立即換茶,表示歡迎,否則被認為是"慢客"。換茶葉后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眾熱情好客,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在"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shù)沖之后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有人認為,命名一般以初始命名為準。
茶學(xué)界公認的"工夫茶"最早記錄是《潮嘉風月記》,書成于1793年。而施洪保在《閩雜記》里所說的"功夫茶"書成于1858年。論先來后到,也應(yīng)該是"工夫茶"為勝。
鳳凰單叢茶的故鄉(xiāng)在潮州,在那里,喝茶叫"吃茶",茶葉叫"茶米"。喝茶是和吃飯一樣的生活必需品。
縱然是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梢哉f,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