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陸羽《茶經(jīng)》,給現(xiàn)代人品茶論道留下了更多的記載。例如在《六之飲》說:“茶為國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那么魯周公是何許人也?按陸羽說法:茶葉成為飲料,始于神農(nóng)氏;到魯周公正式開始對茶作了文字記載后,傳聞于世。并到《七之事》中再次記述:“魯-周公旦”,并云:“槚”就是“苦荼”。這只言片語的記載,卻道出了先哲賢輩對中國茶道的漫漫求索。
《詩經(jīng)·大雅·綿》中記載:周人自從“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在歷史的長河中,周代是繼夏商以后建立的第三個王國,姬旦(?-成王11年),亦稱叔旦,因采邑在周(今岐山縣東北部),謚號為文,又稱周文公。周公旦運籌帷幄,智勇多謀,他“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滅商之后,他主張對殷民實行武力監(jiān)視,籠絡(luò)安撫和分化瓦解,被武王采納,為鞏固新興的周朝政權(quán)打下了堅固的基礎(chǔ)。
“有卷者阿,飄風(fēng)自南”。我屢次游覽岐山周公廟,走進廟門,迎面就是周公漢白玉雕像。只見他站在臺基上,背靠八卦亭,面對樂樓,展現(xiàn)出千古一圣的風(fēng)姿。近年來,我不斷研習(xí)陸羽《茶經(jīng)》,從中讀到魯周公與茶事的句子時,常發(fā)思古幽情,“矢詩不多,維以遂歌”罷了。
人生都有“三道茶”,周公也不例外。就在武王病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在周公攝政期間,商朝舊貴族們準(zhǔn)備復(fù)辟,而周公輔政,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們散布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謀害成王,篡奪王位。周公聞言,便對太公望和召公說:“如果江山變亂,生靈涂炭,我怎么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對我的重托呢?”周公又對將要襲其爵、而到魯國封地居住的兒子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論身份地位,在國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時刻注意勤奮儉樸,謙和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你到魯國去,千萬不要驕狂無忌。”盡管這樣,有人還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去了。此事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fā)現(xiàn)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有一次,他病得很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對河神祈禱說:“成王還不懂事,有什么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心誠則靈,成王果然病好了。成王感動得流下熱淚,立即派人將周公恭迎了回來。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為王朝操勞。特別是他在受冤屈以后,仍不計較,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發(fā)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成天下大治。
當(dāng)代茶圣吳覺農(nóng)在《茶經(jīng)述評》中說道:“魯周公旦,魯是國名,公是封爵,旦是人名。”按史料所說: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于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一直是在輔佐君王,因而被稱為周禮或“周公之典”的楷模。這就說明,一個時代的偉大思想,不可能出自于一個人之手,但必然和最具有影響力的杰出人物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茶道綿延長,用之勤不枯。至于魯周公懂不懂茶道,是不是種茶植茶和品茶大師,這不是衡量的標(biāo)準(zhǔn)。重要的是他倡導(dǎo)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脈絡(luò)是符合中國茶道思想的,我想陸羽為什么在《茶經(jīng)》中要推崇他,因為他是一個不朽者茶道哲學(xué)的魂魄。周公曾告誡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滅亡,是由于紂王酗于酒,淫于婦,以至于朝綱混亂,諸侯舉義。并將他的囑言寫成《康誥》《酒誥》《梓材》之作傳導(dǎo)。正如東漢曹操《短歌行》中吟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確實是酒酣茶香在,道德流水長!
“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因槚而已,勿剪勿伐。周公把當(dāng)時的荼(茶)稱作“槚”(讀音假ji),這在《新華字典》解釋為:“楸樹的別名,茶樹的古名”。槚,又作榎?!墩f文解字》:“槚,楸也。”“楸,梓也。”按照《說文》“槚即楸即梓。”《說文解字》:“槚,楸也,從木、賈聲。”而賈有“假”、“古”兩種讀音,“古”與“茶”、“苦茶”音近,因茶為木本而非草本,遂用槚(音古)來借指茶。
西周遺風(fēng),傳承千年。而在我的家鄉(xiāng)周原一帶,熬茶煎茶之風(fēng)十分盛行,其中就沉淀著周人深厚的韻味。周公是否精于茶道,用茶養(yǎng)生,現(xiàn)無人能考證得出,但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貢茶制度的興起始于西周。大約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一位宗親被封巴地,呈送周武王貢品中就有茶葉。貢茶隨后再興于東漢,從唐朝始作為一種制度沿襲下來,長達幾千年。
“茶之為用……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不妨認為,陸羽這話就是針對魯周公這樣的人說的,其中體現(xiàn)出的是華夏五千載,清雅品自高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