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唐之前,在王室和貴族中間,倡導以茶養(yǎng)廉,以茶示儉,以茶表禮,已不同程度地把飲茶提升為一種精神文化,如東晉史部尚書陸納以茶果接待衛(wèi)將軍謝安、楊州牧桓溫“每宴飲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南齊世祖武皇帝蕭頤遺詔中說“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干飯、酒脯而已”等等。但全面總結唐以前的茶事,系統(tǒng)論述茶的采造煮飲,并融入了儒、道、釋的精神,陸羽是第一人。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陸羽《茶經》開首第一章,即明確賦予飲茶以“精行儉德”的功能,把飲茶當作勵志、雅志的手段。
“天育萬物,皆有至妙”,茶之采造煮飲皆應契合自然之美,這是貫穿通篇《茶經》的思想精髓。陸羽率先提出茶以清飲為佳,以保持茶的自然本色。唐末詩人皮日休曾有評說:“自周以降及于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陸羽倡導茶的清飲,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陸羽首次把茶從造到飲的過程全面連接起來,并追求全過程的完美。陸羽這一“完美”的原則,為歷代以至今的茶人所努力遵循。
“體均五行去百疾”,“坎上巽下離于中”,陸羽在煮茶的風爐足上鑄刻了這些銘文,把中國傳統(tǒng)的“五行”、“八卦”等思想,在茶道器具上得以體現(xiàn),使儒、道、釋各家的思想自然地融入飲茶過程中。八卦中的坎為水、巽為風、離為火,而坎主水、風興火、火能煮水,故陸羽認為坎、巽、離三者相結合才能煮出好茶來。他又認為這風爐(休)調和(均)五行:風爐以鐵鑄之得金象,爐上有盛水器皿而得水象,煮水需用木炭得木象,木炭燃之得火象,爐置于地上得土象。五行相生相克,陰陽調和,從而可以達到“去百疾”的養(yǎng)生目的。
陸羽《茶經》中雖未出現(xiàn)“茶道”一詞,而其所記所述,無論是形而下的茶器、茶具,還是形而上的儒、道、釋的思想,無不是中國茶道的精神。
陸羽之后的歷代茶人,繼承發(fā)揚陸羽《茶經》中闡述的茶道精神。宋人蔡襄因“昔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獨論產造之木,至于烹試曾未有聞”,于是他就福建建安茶之色、香、味,以及烹試中的炙、碾、羅、候湯、盞、點茶之法,作了全面論述。
自稱“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趙佶,在位時不理朝政,卻醉心于藝文,也精于茶道。他在《大觀茶論》中提出,飲茶要講究“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而且強調品茶人的意境與心態(tài)。他認為飲茶的精神功能在于“社襟滌滯,臻清導和”,“中澹間潔,韻高致靜”。
明清以降,論述茶道之作紛出,從各個不同方面總結飲茶的程式、規(guī)范等。如明人張源在《茶錄》的“飲茶”一節(jié)中說:“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又在“茶道”一節(jié)中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如果說張源這“精、燥、潔”概括了茶道的物質方面,那“神、勝、趣”則是突出了茶道的精神方面。
當代愛茶、嗜茶者,也都從自己的經驗中闡述飲茶有道,藝茶有術。
知堂老人在《喝茶》一文中說:“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尖夢。喝茶之后,再去繼續(xù)修各人的勝業(yè),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yōu)游乃正亦斷不可少。”梁實秋就非常欣賞周作人這品茶的氛圍。他亦作有《喝茶》:“清茶最為風雅??箲?zhàn)前造訪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這淡、澀、綠不正是茶人們所企求的嗎!
林語堂的經驗是“茶須靜品”、“茶之為物,性能引導我們進一個默想人生的世界”。為充分得到茶的享受,他還從技術上總結出十個要點,說得簡明實用,不妨照錄于后:
第一,茶葉嬌嫩,茶易敗壞,所以整治時,須十分清潔,須遠離酒類香類一切有強味的物事,和身帶這類氣息的人;第二,茶葉須貯藏于冷燥之處,在潮濕季節(jié)中,備用的茶葉須貯錫罐中,其余則另貯大罐,封固藏好,不取用時不可開啟,如若發(fā)霉,則須在文火上微烘,一面用扇子輕輕揮扇,以免茶葉發(fā)黃或變色;第三,烹茶的藝術一半在于擇水,山泉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水槽之水如來自堤堰,因為本屬山泉,所以很可用得;第四,客不以多,且須文雅之人,方能鑒賞杯壺之美;第五,茶的正色是清中帶微黃,過濃的紅茶即不能加牛奶、檸檬、薄荷或他物以調和其苦味;第六,好茶必有回味,大概在飲茶半分鐘后,當其化學成分和津液發(fā)生作用時,即能覺出;第七,茶須現(xiàn)泡現(xiàn)飲,泡在壺中稍稍過候,即會失味;第八,泡茶必須用剛沸之水;第九,一切可以混雜真味的香料,須一概摒除,至多只略加些桂皮或代代花,以合有些愛好者的口味而已;第十,茶葉最上者,應如嬰孩身上一般的帶著“奶花香”。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飲茶的普及與提高,茶文化得到弘揚。茶學界以及文學、藝術、歷史、考古、新聞、醫(yī)藥等各界的專家們,著述了大批茶文化論著。袁鷹先生編的《清風集》,收有冰心、楊絳、秦牧、蕭乾、汪曾祺、黃裳等50位著名作家的撰文,最富情趣。袁鷹先生在《清風小引》中表達了他的卓見,他說:“飲茶,真?zhèn)€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無論是喝大海碗的大碗茶,或是小酒盅似的工夫茶,無論是喝‘大紅袍’一類的貢茶,或是四級五級花茶末,甚至未經焙制的山茶,其消乏解渴,稱心愜意,大致都是相同的。何況春朝獨坐、寒夜客來之際,身心困頓、親朋欣聚之時,一盞在手,更能引起許多綿思遐想、哀樂悲歡、文情詩韻、娓娓情懷、款款心曲……以致歷史、地理、哲學、宗教、科學、技藝、民俗等等給紛擾或恬靜的生活平添幾縷情趣。酒使人沉醉,茶使人清醒。幾杯茶罷,涼生兩腋,那真是‘乘此清風欲歸去’了。”這一個“清”字妙極,可謂道盡茶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