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茶文化
茶道在中國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向來以“品茶”和“飲茶”分為不同的“茶道”。陸羽作《茶經(jīng)》,即談的是品茶。換句話說,即是欣賞茶的味道、水的佳劣、茶具的好壞(日本人最重此點),以為消遣時光的風(fēng)雅之舉。善于品茶,要講究五個方面:第一須備有許多茶壺茶杯。壺如酒壺,杯如酒杯,只求嘗試其味,借以觀賞環(huán)境物事的,如清風(fēng)、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并不在求解渴,所以茶具宜小。第二須講蓄水。什么是惠山泉水,哪個是揚子江心水,還有初次雪水,梅花上雪水,三伏雨水……何種須現(xiàn)汲現(xiàn)飲,何種須蓄之隔年,何種須埋藏地下,何種必須搖動,何種切忌搖動,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三須講茶葉。何謂“旗”,何謂“槍”,何種須“明前”,何種須“雨前”,何地產(chǎn)名茶,都蓄之在心,藏之在篋,遇有哪種環(huán)境,應(yīng)以哪種水烹哪種茶,都是一毫不爽的。至于所謂“紅綠花茶”,“西湖龍井”之類,只是平庸的俗品,尤以“茉莉雙窨”,是被品茶者嗤之以鼻的。第四須講烹茶煮水的工夫。何種火候一絲不許稍差。大致是:“一煮如蟹眼”,指其水面生泡而言,“二煮如松濤”,指其水沸之聲而言。水不及沸不能飲,太沸失其水味、敗其茶香,亦不能飲。至于哪種水用哪種柴來燒,也是有相當(dāng)研究的。第五須講品茶的功夫。茶初品嘗,即知其為某種茶葉,再則閉目仔細(xì)品嘗,即知其水質(zhì)高下,且以名茶賞名景,然后茶道尚矣!
至于飲茶者流,乃吾輩忙人解渴之謂也。尤以北方君子,茶具不厭其大,壺盛十斗,碗可盛飯,煮水必令大沸,提壺澆地聽其聲有“噗”音,方認(rèn)為是開水。茶葉則求其有色、味苦,稍進焉者,不過求其有鮮茉莉花而已。如在夏日能飲龍井,已為大佳,謂之:“能敗火”。更有以龍井茶加茉莉花者,以“龍睛魚”之名加之,謂之“花紅龍井”,是真天下之大噱頭也。至于沏茶功夫,以極沸之水烹茶猶恐不及,必高舉水壺直注茶葉,謂不如是則茶葉不開。既而斟入碗中,視其色淡如也,又必傾入壺中,謂之“砸一砸”。更有專飲“高碎”、“高末”者流,即喝不起茶葉,喝生碎茶葉和茶葉末。有的人還有一種論調(diào),吃不必適口而必充腸之食,必需要釅茶,將“高碎”置于壺,蔗糖置于碗,循序飲之,謂之“能消食”。
還有一種介于品茶與飲茶之間的,若說是品茶,又蠢然無高雅思想,黯然無欣賞情緒。若說是欽茶,而其大前提并不為解渴,而且對于茶葉的佳劣,辨別得非常清楚,認(rèn)識得非常明確,尤其是價錢更了如指掌,這就是茶葉鋪的掌柜或大伙計。
每逢茶莊有新的茶樣到來,必于柜臺上羅列許多飯碗,碗中放茶葉貨樣少許,每碗旁并放與碗中相同的茶樣于紙上,以資對照與識別。然后向碗中注沸水,俟茶葉泡開,茶色泡透,凡本柜自認(rèn)為能辨別佳劣的人物,都負(fù)手踱至柜前,俯身就碗,仔細(xì)品嘗。舌吸唇擊,嘖嘖有聲。其譜兒大者又多吸而唾于地上,謂之“嘗貨樣”。大鋪嘗貨樣多在后柜,小鋪多在前柜,實在是有意在顧主面前炫耀一番。
茶葉莊
北京茶行,十之九皆為安徽人,所謂“茶葉某家”的便是,有名者為:吳家、汪家、方家、羅家、胡家、程家凡姓,而安徽人中尤以歙縣為主,所以北京的歙縣義地便由茶葉吳家負(fù)責(zé)典守。外省外縣人極難經(jīng)營茶行,即使有人開茶店,亦須請皖歙人幫忙,如慶隆茶莊就是由皖人相助而由河北安次縣人開的。近年更有山西人在京經(jīng)營茶店的,以前是海味店代營茶葉,后又改為茶店代營海味,一切采辦、嘗樣、主持全是山西人。因安徽為產(chǎn)茶名區(qū),歙縣附近尤盛,所以歙人多業(yè)茶。北京的大茶店在茶山附近設(shè)“坐莊”采辦新茶,也有包一角茶山的。小一點的茶店在天津坐莊,更小一點的便向津方茶行批購。天津是北方幾省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到茶山坐莊的人一定要懂得各色茶葉的好壞,價值的漲落,在京銷售情形,以定采辦數(shù)目。更需與茶山廝熟,道途通曉,周轉(zhuǎn)資金靈活。每年要往來京皖或京津,所以皖歙人業(yè)此最宜。
茶葉的種類
北京人常喝的茶葉可分為六大類:
(一)茉莉香茶包括所有經(jīng)過茉莉花窨焙的香片茶。其中細(xì)目不下二三十種,以“蒙山云霧”、“蒙山仙品”為最佳,以次有“黃山鳳眉”、“黃山仙霧”、“雙窨梅蕊”、“雙窖茗芽”、“老竹大方”、“鐵葉大方”等,此類香片茶有的也曾充貢品,由兩淮鹽運使呈進,以黃山所產(chǎn)為主。至于此類四個字的雅名,只是茶店對顧客的介紹,實際內(nèi)行另有簡名。即購者也只說要多少錢一斤的龍井或香片,沒有呼名的。
(二)珠蘭清茶茶經(jīng)窖制則失茶味,但不經(jīng)窨制又只覺苦澀,而珠蘭茶可緩其沖。此類茶葉另銷一部分嗜愛者,并非普通人的喜好。珠蘭茶在茶店呼為“蘭窖”,有“蘭窖巖頂”、“蘭窨娥眉”、“蘭窖寶珠”等,有一二十種名稱。京人通稱為“蓮蕊”,寫于茶館茶牌上的,只是珠蘭茶中的一種名稱。珠蘭茶顏色清淡而非龍井,亦非素茶,非靜心人不能辨其妙點。
(三)武夷紅茶紅茶為熟茶的一種,冬天飲之能祛寒暖腹。此種茶向為舊京人所不喜歡,一般家庭中極為少見。自歐風(fēng)東漸,跳舞廳、咖啡館里都有了紅茶,西餐館用紅茶代替咖啡,有時還加牛奶、砂糖,于是紅茶大走“紅運”,茶食店中有了紅茶,新家庭中也預(yù)備下紅茶,但早茶晚酒之士是不屑問津的。紅茶以“鐵觀音”、“上下巖茶”為最佳,以次有“龍須”、“白毫”、“紅壽”、“九曲君眉”、“桂花紅眉”、“大紅袍”、“紅雨淋”,名色佳雋,更有做成茶團或茶束成對計價的,如“水鮮龍團”、“武夷龍須”等。
(四)龍井綠茶茶店以“紅綠花茶”四字為號召,紅即紅茶,綠則指龍井及六安素茶。
龍井茶自以西湖龍井所產(chǎn)得名,但龍井地大不過一頃,能有多少茶樹?即西湖近處亦不見得能喝著真龍井,何況遠隔數(shù)千里,幾元錢就能買一斤呢!茶店將龍井叫做“龍茶”,倒實際一些。按等級分,最好的是“超等龍茶”,其次才是“西湖龍井”、“明前貢龍”、“春分貢龍”等。綠茶尚有“洞庭碧螺”、“四望攀針”、“六安梅片”、“六安針晃”、“六安春茶”等,最次的是“大廣了”。
(五)各種花茶茶店中花茶以菊花為正宗,有“貢菊”、“黃菊”、“白菊”等,統(tǒng)名之為茶菊,和藥店所售有粗細(xì)之別。此外“霍山石斛”也列入花茶之中,但價值高昂,多有不預(yù)備的?;ú柽€有“枸櫞茶”、“野薔薇茶”、“桑頂茶”、“桑芽茶”、“苦丁茶”、“玫瑰花”、“安化貢尖”等類。至于窖茶中的茉莉花、珠蘭花,也叫花茶。近年蘇州首以“玳玳花”入茶,漸傳北方,玳玳花已成今日茶店中必有品了。
(六)普洱茶昔盛今衰的普洱茶產(chǎn)自云南的普洱,種類也不少,以“蠻松芽茶”為最佳,次為“蠻松普洱”。它的裝制與一般茶葉不同,裝成茶餅的名“七星餅”,裝成茶磚的名“普洱茶磚”,裝成茶膏的有“普洱茶膏”,裝成茶團的,分大小兩種,大的重百兩,名“百兩普洱團”,小的可以零星稱用,名“普洱星團”。喝普洱茶必須熬煎,有時還要加姜片,為邊塞旅行的必備之品。
茶葉在產(chǎn)地采摘以后即經(jīng)人工擇制。紅茶更須經(jīng)過炒、曬、蒸等手續(xù),茶的寒性全被滌凈。其他窨茶綠茶則稍經(jīng)加工即直運各地,所謂雙窨是到銷地以后重加茉莉花窨蒸,花的數(shù)量要與茶成比例,過多過少皆不可。窖焙有一定時間,大約為一對時(二十四小時),至?xí)r開封。不及時味不佳,稍過時味亦變臭,即香極生臭之理。
北京的水
北京人喝茶,對于水雖不講究,而實亦顧及此點。早年北京沒洋井及自來水(北京第一個洋井,說者雖皆以耳聞目見為說,實仍以十二條西口劉家洋井為最早最佳,主人劉五,山東人,能畫馬,而隱于商販),普通井水,雖不是土井,是磚井,仍以苦水為最多,那時八旗軍家,四季發(fā)米,全是老米(俸米是白米),煮老米飯,應(yīng)以使苦水為香越,所以苦水也為人所重視。做菜做湯,有時用甜水或“二性子”水,洗衣滌器澆花,則以二性子水為主,至于烹茶,才用甜水。夠不上甜水井,家道又貧寒的人家,也以二性子代甜水。早年北京井水,因汲浚不深,所以成為苦水,水苦澀有堿性,昔年最多。二性子水較苦水稍佳,介于甜苦之間,井?dāng)?shù)較苦水井為少。甜水井最少,甜水井固然是汲淘深的緣故,實也因地當(dāng)適有佳泉。筆者曾飲“上龍”井水,上龍為昔日有名甜水之一,尚不如洋井之深,然甘冽過之,可見為地有佳泉之故。
早年挑水的山東人,聚處為“井窩子”,能得一二性子水,已能發(fā)財,人家向備兩缸,一貯苦水,一貯二性子,中等人家,則另備一小壇,以貯甜水,大家則屏棄苦水不要。挑水的有專挑某種水的,有兼挑兩三種水的,其專挑甜水的,則為水夫中翹楚。以前宮中例用玉泉山水,其有茶癖的,或和黃龍包袱水車夫交友,或許以金錢,以期得偶然盜用少許御水,但仍須在預(yù)定地點相候,有時且要迎出城老遠的去。有的和玉泉山當(dāng)差人員相識,可以取用一些。其各府第,自以水車每日向各甜水井拉水?!按筇鹚币惶帲咳湛少u水費五十三兩整寶一個。那時北京有一俗諺是:“南城茶葉北城水”,所謂北城,蓋指安定門外而言。安定門外甜水甚多,當(dāng)是地脈所關(guān),以“上龍”“下龍”二處為最佳。二井相離,不足二百步,上龍在北,下龍在南,現(xiàn)在下龍已然填堙,屋宇無存,上龍仍由毛三兄支持開茶肆。安定門外下關(guān)北口外,地當(dāng)小關(guān)之內(nèi),有甘水橋甜水井一處,此井由元明以來即有名,甘水橋尚是元代舊名,以明代為最熱鬧,文人墨客,常在此吃茶,久之百戲雜陳,幾成鬧市(明代公安派文人所游之地,至今仍有茶可吃者,只剩西直門外白石橋一處了)。到清代雖沒有以前的繁華,賣甜水是仍舊的,直至洋井盛行,此處立刻冰消了。安定門外角樓北土城邊還有一處“滿井”,水齊井口,俯身可飲,水更清甜,此地在明代也是文人常到的地方,也相當(dāng)熱鬧,在清代卻寂寞無聞,也沒人在此取水。此井現(xiàn)在仍存,附近土地滋潤,清幽異常。前幾年曾和門人王永海三數(shù)人前往,自攜試驗化學(xué)用的汽油爐及茶具酒果,在此踏過青,難得并無主人相問,極有清趣的趣味。
茶具
北京人雖不講究泡茶的水,也相當(dāng)能分別水的佳劣的。北京人是喝茶,而不是品茶,所以茶具不能十分太小、太講究,但也有以喝茶為目標(biāo),而在小茶具、細(xì)瓷器上注意的。北京喝茶,茶壺也以小為目標(biāo),但既為喝茶,自以能蓄茶為主,所以能有暖套為佳。暖套例為藤編其外,內(nèi)襯氈絮,以紅喀喇為里,居家行旅,無不相宜,只茶館中不預(yù)備此物。茶壺通以瓷質(zhì),老家庭也有用銅壺的,而皆說錫茶壺貯茶不敗味。商店中也有小號生鐵壺沏茶的,即馳名四遠的“山西黑小子”,形作荸薺扁形,實為煮水之用。有一般似乎講究的,以用宜興紫砂壺為貴,宜興壺固佳,但難得精致小品,且多偽制,泥味歷久不退。也有用銀壺的,此風(fēng)近年始盛。晚清興一種磁鐵壺及一種茶壺蓋碗兩用的茶具,實皆宜于靠茶,講究者不用。前清茶具,有所謂“折盅蓋碗”者,蓋碗為一蓋一底,蓋小于底,在其中泡茶,量小適于細(xì)飲。且用蓋碗,稍顯外行,則不但斟不出茶來,反要灑落身上,有時還要摔掉。必須以大指中指卡住兩面碗邊,食指圈回,頂住碗蓋,蓋前方稍下沉,即能一絲不灑的斟出茶來。折盅為令茶速涼,乃待客及對付婦孺之需,是仆婢的專差。一般不肖子弟,在蓋碗中也要出花樣,外繪花卉山水人物、名人手筆,內(nèi)繪避火圖兩幅,六碗為一桌,裝一錦匣。以六碗內(nèi)圖相同的為下品,六碗備異共十二式的為中品,十二碗二十四式的為上中品,二十四碗四十八式為上上品。有一暴發(fā)戶財主,也要玩玩名瓷,便買了一套上上品四十八式的,后其家敗落,此物獨得善價,此公也不為無見了。
關(guān)于茶碗,普通都是瓷碗,而舊稱為茶盅的緣故,一則物小,二則完全沒把似酒盅,其岔沿豆綠色、茶葉末色、芝麻色的,人則稱為茶碗。近年托茶碗的有茶碟,早年則有“茶托”、“茶船”,全為錫質(zhì),也有銅質(zhì)。其圓形中央有一放碗足小圈的,或荷葉邊的,名為茶托;其為元寶形、兩頭高高翹起的,名為茶船。
北京泡茶,通稱為沏茶,以先放茶葉后注水為沏,先注水后放茶葉為泡,北京則無論用茶壺或蓋碗,皆用沏的方式。其專愛喝釅茶的,先將沏成的茶,喝過幾遍,然后傾入砂壺中,上火熬煮,則茶的苦味黃色盡出,謂之“熬茶”。熬茶適用于山茶,所用砂壺,價值最廉,通稱為“砂包”,為中產(chǎn)以上所不睬、富貴人家所不識,而頗利于茶味,鄉(xiāng)間野茶館常用砂包為客沏茶,冬夏皆宜。和熬茶差不多的,有所謂靠茶,靠茶即將茶壺置于火傍,使其常溫,時久也靠出茶色來。熬茶可以用武火,靠茶不但用文火,簡直不必見火,只借火熱便可。
偽茶
北京西山附近一帶,有山中人扛荷席簍荊筐,內(nèi)實所謂山茶,脫售于當(dāng)?shù)?。村民因其價廉,爭相購飲。后京茶莊以山茶羼入真茶劣品中,是為偽茶。山茶產(chǎn)于京西翠微西北山套中,過上方山往南便逐漸少了。山茶的原料最初以紫荊為主(紫荊,北京人稱為“荊條”,山里人稱為“荊蒿”),采其嫩芽曬干,不需蒸焙即可出山售賣。喝山茶的,必須用砂包熬著喝,越靠茶葉越濃,尤以冬日喝山茶更為深厚有趣。
初期的紫荊芽茶尚稱不惡,后以銷售發(fā)達,飲者漸多,遂將已成小葉的紫荊大芽加入,且多加荊枝,以壓分量,但仍不失原味。再后乃有雜質(zhì)加入,但山中人不采夏日長葉,亦不采秋后小葉,只采春日嫩芽,因紫荊花芽雖可代茶,而紫荊則頗有毒質(zhì),偶有不慎,與肉類同食,即易致死。西山龍泉塢一帶,產(chǎn)杏頗多,山中人每于冬末春初,拾取隔年陳杏,用以泡茶,絕無酸味,而有一縷清香氣息,飲之令人心遠。拾此干杏,又必須經(jīng)過雪壓,方能有味,于是拾得售賣,人以“踏雪尋梅”稱之。我與翁偶虹兄于民十五在小樓流連時,日以此物加茗中飲之,想偶虹尚能記及罷!山茶雜質(zhì)中,以“剪子股”草、“酸不溜”草、“苣荬菜”為三大原料,其他樹葉是絕不加入的。后城里人見山茶可以混充茶內(nèi)以求厚利,始而收買山茶,選凈粗枝,批售茶行,頗能魚目混珠。后乃廣收“嫩酸棗葉”,繼則一切嫩棗葉皆可,再則嫩柳葉亦可加入,經(jīng)過炮制,反成為中等以上的茶葉,是為高等偽茶了。
此種假茶的制法是:將采得的芽葉洗凈曬成半干,然后上籠屜用火蒸,至二分熟。傾出再曬,至半干再蒸,每蒸曬一次,熟的成分即加一分,七蒸七曬芽葉已成稀爛,觸手欲碎,所謂“爛成軟鼻涕”程度,傾在席上陰至九分干,以手搓成茶葉卷,置于瓷罐中悶放。悶置愈久,茶味愈佳。此種用酸棗芽、棗芽、柳芽所制的偽茶,亦以此順序排成等級,成為“龍井綠茶”或介于茉莉窨茶和綠茶之間的大方茶,外行人絕喝不出邪味,其茶品亦可列在中等之間。不過真正講究名譽的大茶店是不肯以此損壞名譽的。
近年西山下畫眉山一帶村民,亦覺紫荊山茶只適于冬日,夏日應(yīng)飲龍井茶以清心火,于是也仿效制棗芽的“伏地龍井茶”。但自制柳葉茶的很少,這是不肯自欺而已。伏地綠茶暢行以后,于是又設(shè)法制窖茶,便采剪子股、酸不溜、苣荬菜諸草葉,加以焙制。
偽制大路貨的粗茶,更有采嫩榆樹葉、嫩椿樹葉的。榆樹葉沒有特殊味,椿葉有臭味,需經(jīng)加工處理。京西齋堂以西群山中,制偽茶者以其物易得,遂將嫩椿葉采取后,反復(fù)蒸曬至六七次,除去青氣臭味,再潑上大量的姜黃水。沏出茶來,色作濃赤者,味苦如大黃,以售下級飲客。
窖真茶向在產(chǎn)花區(qū)的豐臺諸村,制偽茶的原在廣安門內(nèi),后因偽茶也需窖制,移到窨真茶的豐臺附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