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是包容的,它的包容包括3個層面:茶性的包容、茶道的包容、茶人的包容。
茶性是包容的。
茶既可以清飲,也可調(diào)飲,可加奶、加果汁、加糖、加香料、加酒……調(diào)制出風(fēng)味不同的各種飲料,所以茶被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社會地位的男女老少所珍愛,成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茶道是包容的。
在中國茶道的基本理論中,融匯了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茶與儒通,通在中庸之道,通在格物致知,克明峻德,通在齊家治國平天下;茶與道通,通在天人合一,通在道法自然,通在達(dá)生、貴生、尊生、養(yǎng)生;茶與佛通,通在茶禪一味,通在無住生心,通在活在當(dāng)下,通在“平常心是道”,通在“日日是好日”。
正因?yàn)橹袊璧烙泻<{百川的胸懷,所以才能發(fā)展成為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學(xué)貫三教、雅俗共賞的雋永文化。
茶人是包容的。
早在唐代,中國茶道的創(chuàng)始人茶圣陸羽便為后代茶人樹立了榜樣。他的師友中既有智積禪師、詩僧皎然、高僧道標(biāo),又有道姑李冶、道士張志和,更有崔國輔、顏真卿、皇甫冉、戴叔倫、李齊物、李復(fù)等一代名儒和達(dá)官顯貴。
歷代茶人中既有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以及康熙、乾隆這樣的封建帝王,又有白居易、張藉、張又新、蘇東坡、黃堅(jiān)庭、陸游、范仲淹、歐陽修、朱熹、金農(nóng)、鄭板橋這樣的文人雅士,更多的是許許多多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當(dāng)代社會出現(xiàn)了信仰危機(jī),人心的冷漠,人性的偏執(zhí),物欲的膨脹,道德的淪喪,使得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矛盾與對立,使得社會危機(jī)四伏,因此倡導(dǎo)包容,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包”者,包含容納之意。 “容”者,接納、原諒、寬容、忍耐之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大自然的包容;“宰相肚里能撐船”,這是政治家的包容。“天下茶人是一家”,這是茶人的包容。
包容之心可使人超越地位的尊卑,超越圣凡的對立,超越信仰的不同,超越文化的隔閡,超越民族、窮富、年齡、性別,讓所有的人都懷著一顆平常心、歡喜心,共享大自然恩賜給全人類的甘露——一盞清茶。
有了包容之心,這個世界就變得祥和。有了包容之心,我們便會生活在友情的陽光下,生活在愛的懷抱中。